第062:课程与教学·“儿童文学”课程在小学语文师资培养中的价值与意义
上一页3   4下一页  
 
标题导航
2018年11月05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儿童文学”课程在小学语文师资培养中的价值与意义*
  二

  小学语文师资的培养有着一般语文师资培养的共性,更有着小学语文师资培养的个性。它是“以儿童中心”来确定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育环节、整合培养资源,更是着重从儿童语文知识能力的示范者、审美情感的濡染者与人格精神的引路人等层面去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凸显人才培养个性。由此来看,“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在凸显小学语文师资培养的个性,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与掌握儿童审美心理特征与发展规律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夸美纽斯曾经指出:儿童与生俱来具有知识、道德和虔敬的种子,只要孕育这些种子,儿童可以成为真善美俱全的人,能有着美好的生活。[4]而要“孕育这些种子”,引导师范专业学生理解儿童、熟悉儿童、认同儿童、热爱儿童,是其前提,也是其基本路向。于是,引导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涵养审美情趣、融会童心童性、激活生命的整体直观、澄明童年人格心理等,也就成了“儿童文学”课程价值与意义的重要维度。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原初的经验世界,是一个鸢飞鱼跃、草木自来亲人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与世界的关联是直观性的,也是整体性的;人与世界是彼此敞开的,也是相契相融的。儿童的世界是一种诗性的敞开之“在”,也是个体与天地自然的审美性联结。他们与外在世界的交感,他们蓬勃活跃的生命力,他们绝假纯真的童心童性、他们无限的联想与想象……令成人们称颂不已。丰子恺说:“我企慕这种孩子们生活的天真,艳羡这孩子们世界的广大。或者有人笑我故意向未练的孩子们的空想界中找求荒唐的乌托邦,以为逃避现实之所;但我也可笑他们的屈服于现实,忘却人类的本性。”[5]也正因如此,维科才会认为:“在世界的童年时期,人们按本性就是崇高的诗人。”[6]但因知识理性、功利意识与社会文化等原因,这种儿童的世界与诗性之“在”已经从成人化的大学生那里“消逝”。但为了真正了解儿童、认同儿童、热爱儿童,就需要重新建构这样的场域,让学生与儿童世界重新相遇。“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则是构建此一相遇的有效场域。在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在审美的沉浸与融会中,儿童文学的纯真、稚拙、欢愉、变幻和朴素之美,能让我们重新融入到世界之中,充分敞开个体与周围世界的生动联系,再度建构自我与世界的直观融会。正如我们在《小鹿班贝》《夏洛的网》《独耳大鹿》《狼王梦》等作品的阅读中,能感受到动植物的生活与世界是如此丰富斑斓,它们的情感与心灵与人类是如此息息相通。在《长袜子皮皮》《小熊维尼》《青蛙弗洛格》《去年的树》《小狐狸买手套》《草房子》等作品的阅读中,儿童世界的纯真与稚拙、可爱与温暖足以涤除成人心中的利欲与自私、功利与龌龊,让其进入一种温爱融和、晶莹澄澈的诗意之境,获得生命之在的悦乐和幸福。“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界的最深刻和最亲密的关系。”[7]正是在这样的审美体验与情感遇合中,才能重温无意识深处的童年世界,也才能获得对儿童的“同情之理解”,提升自我生命的境界和意义,取得与儿童对话的资格与能力。

  其实,在儿童文学的审美阅读中,除了积累审美经验实现与童年世界与儿童生命的遇合外,还有利于将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师范生整合自我人格,发现与敞开更为丰富与美丽的自我。伊格尔顿曾经指出:“阅读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它使我们产生更深刻的自我意识,促使我们更加批判地观察自己的身份,这就好像是,当我们阅读一本书时,我们所‘读’的一直就是我们自己。”[8]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成熟的读者,他可以在文学中发现一个更为丰富多样的世界,也可以发现更为丰富与美丽的自我。和谐健全的人格,是应如丰子恺所说的是真善美融合而成的圆满的鼎,也应是儿童的天真、青年的热情、成人的理性和老人的恬淡等人格质素的有机组合。儿童文学的阅读与审美经验的积累,是阅读主体对自我人格的不断塑型,也是对自我人格中童年的天真与美的持存与灌溉,让自我保留与发明李贽所高扬的“赤子之心”。儿童文学中单纯、质朴、稚拙、变化、欢愉等审美特征虽然在成人文学作品中也存在,但在儿童文学中它是一种最为充分与强烈的存在,它在召唤、激活学生的童年人格,在涵养自我的童心童性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伽达默尔指出:“文本不会像一个‘你’那样对我讲话,我们这些寻求理解的人必须通过我们自身使它讲话。”[9]面对儿童文学,我们在召唤文本的时候,实际上也在召唤隐藏在我们生命深处的童年心理、建构自我人格精神中的童心童性。

  “儿童文学”课程在强调儿童文学的阅读在学生积累审美经验,构建其对儿童诗性之“在”世界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1页:封面
   第002页:封二
   第003页:刊物简介
   第004页:目录
   第005页:目录
   第006页:目录
   第007页:高教探索·论法治高校的建设逻辑
   第008页:教育管理·论法治高校的建设逻辑
   第009页:教育管理·论法治高校的建设逻辑
   第010页:教育管理·论法治高校的建设逻辑
   第011页:教育管理·论法治高校的建设逻辑
   第012页:教育管理·论法治高校的建设逻辑
   第013页:高教探索·愿景与策略: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研究
   第014页:教育管理·愿景与策略: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研究
   第015页:教育管理·愿景与策略: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研究
   第016页:教育管理·愿景与策略: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研究
   第017页:教育管理·愿景与策略: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研究
   第018页:教育管理·愿景与策略: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研究
   第019页:教育管理·愿景与策略: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研究
   第020页:高教探索·教育话语语境重构研究引论:功能、机制与意蕴
   第021页:教育管理·教育话语语境重构研究引论:功能、机制与意蕴
   第022页:教育管理·教育话语语境重构研究引论:功能、机制与意蕴
   第023页:教育管理·教育话语语境重构研究引论:功能、机制与意蕴
   第024页:教育管理·教育话语语境重构研究引论:功能、机制与意蕴
   第025页:高教探索·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26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27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28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29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30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31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32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33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34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35页:高教探索·为胜任大学教学做准备
   第036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胜任大学教学做准备
   第037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胜任大学教学做准备
   第038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胜任大学教学做准备
   第039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胜任大学教学做准备
   第040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胜任大学教学做准备
   第041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胜任大学教学做准备
   第042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胜任大学教学做准备
   第043页:高教探索·从专业化到社会化: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向
   第044页:学科与专业·从专业化到社会化: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向
   第045页:学科与专业·从专业化到社会化: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向
   第046页:学科与专业·从专业化到社会化: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向
   第047页:学科与专业·从专业化到社会化: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向
   第048页:高教探索·教学学术:概念辨析及本质探究
   第049页:课程与教学·教学学术:概念辨析及本质探究
   第050页:课程与教学·教学学术:概念辨析及本质探究
   第051页:课程与教学·教学学术:概念辨析及本质探究
   第052页:课程与教学·教学学术:概念辨析及本质探究
   第053页:课程与教学·教学学术:概念辨析及本质探究
   第054页:高教探索·中国文学史书写形态与课堂教学
   第055页:课程与教学·中国文学史书写形态与课堂教学
   第056页:课程与教学·中国文学史书写形态与课堂教学
   第057页:课程与教学·中国文学史书写形态与课堂教学
   第058页:课程与教学·中国文学史书写形态与课堂教学
   第059页:课程与教学·中国文学史书写形态与课堂教学
   第060页:高教探索·“儿童文学”课程在小学语文师资培养中的价值与意义
   第061页:课程与教学·“儿童文学”课程在小学语文师资培养中的价值与意义
   第062页:课程与教学·“儿童文学”课程在小学语文师资培养中的价值与意义
   第063页:课程与教学·“儿童文学”课程在小学语文师资培养中的价值与意义
   第064页:课程与教学·“儿童文学”课程在小学语文师资培养中的价值与意义
   第065页:高教探索·美国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第066页:比较教育·美国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第067页:比较教育·美国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第068页:比较教育·美国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第069页:比较教育·美国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第070页:比较教育·美国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第071页:比较教育·美国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第072页:比较教育·美国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第073页:高教探索·问责与改进:美国大学开展学生学习结果评估的双重动力
   第074页:比较教育·问责与改进:美国大学开展学生学习结果评估的双重动力
   第075页:比较教育·问责与改进:美国大学开展学生学习结果评估的双重动力
   第076页:比较教育·问责与改进:美国大学开展学生学习结果评估的双重动力
   第077页:比较教育·问责与改进:美国大学开展学生学习结果评估的双重动力
   第078页:高教探索·欧洲应用科学大学研究职能定位与实践
   第079页:比较教育·欧洲应用科学大学研究职能定位与实践
   第080页:比较教育·欧洲应用科学大学研究职能定位与实践
   第081页:比较教育·欧洲应用科学大学研究职能定位与实践
   第082页:比较教育·欧洲应用科学大学研究职能定位与实践
   第083页:高教探索·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及启示
   第084页:教育史研究·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及启示
   第085页:教育史研究·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及启示
   第086页:教育史研究·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及启示
   第087页:教育史研究·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及启示
   第088页:教育史研究·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及启示
   第089页:教育史研究·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及启示
   第090页:教育史研究·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及启示
   第091页:高教探索·文化自觉与梁启超科学教育思想
   第092页:教育史研究·文化自觉与梁启超科学教育思想
   第093页:教育史研究·文化自觉与梁启超科学教育思想
   第094页:教育史研究·文化自觉与梁启超科学教育思想
   第095页:教育史研究·文化自觉与梁启超科学教育思想
   第096页:高教探索·西欧中世纪大学起源探究
   第097页:教育史研究·西欧中世纪大学起源探究
   第098页:教育史研究·西欧中世纪大学起源探究
   第099页:教育史研究·西欧中世纪大学起源探究
   第100页:教育史研究·西欧中世纪大学起源探究
   第101页:教育史研究·西欧中世纪大学起源探究
   第102页:教育史研究·西欧中世纪大学起源探究
   第103页:高教探索·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信息化现状及思考
   第104页:职业教育·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信息化现状及思考
   第105页:职业教育·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信息化现状及思考
   第106页:职业教育·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信息化现状及思考
   第107页:高教探索·高校教师移动学习融入教学的准备研究
   第108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移动学习融入教学的准备研究
   第109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移动学习融入教学的准备研究
   第110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移动学习融入教学的准备研究
   第111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移动学习融入教学的准备研究
   第112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移动学习融入教学的准备研究
   第113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移动学习融入教学的准备研究
   第114页:高教探索·高校教师为何累?
   第115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为何累?
   第116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为何累?
   第117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为何累?
   第118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为何累?
   第119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为何累?
   第120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为何累?
   第121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为何累?
   第122页:高教探索·高校学生贷款的理论基础
   第123页:教师与学生·高校学生贷款的理论基础
   第124页:教师与学生·高校学生贷款的理论基础
   第125页:高教探索·欧美教师知识演变评析
   第126页:综述·欧美教师知识演变评析
   第127页:综述·欧美教师知识演变评析
   第128页:综述·欧美教师知识演变评析
   第129页:综述·欧美教师知识演变评析
   第130页:综述·欧美教师知识演变评析
   第131页:插页·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第132页:插页·特殊教育课程的发展探索
   第133页:插页·文化视角下的日语语言文化表达
   第134页:插页·声乐教学中技巧与美学的结合
   第135页:插页·探寻日本古典文化的“中国情结”
   第136页:插页·内部控制视角下的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研究
   第137页:插页·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第138页:插页·当代语境下我国高校国画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第139页:插页·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第140页:插页·让音乐家带你走进音乐美学史
   第141页:插页·课程群体系教学改革与设计在热带林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第142页:插页·林业经济管理教学实用性与可行性的有效融合
   第143页:封三·微语言发展的冲突异化与治理之道
   第144页:封底·声乐文化理论的研究与实践
“儿童文学”课程在小学语文师资培养中的价值与意义*
高教探索课程与教学·“儿童文学”课程在小学语文师资培养中的价值与意义062“儿童文学”课程在小学语文师资培养中的价值与意义* 2018-11-05 2 2018年11月0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