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儿童文学”课程不仅仅与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它还能为其他课程的教学及相关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搭建平台提供资源,为丰富校园文化、点亮童年生活等提供不可或缺的资源。小学课堂教学的开展虽然是以语文、数学、英语等各个具体课程来推进,但各个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置上,并没有出现刻板与严格的学科界限,大多情形下都是以儿童认知心理的整体性、直观性为基础来进行有机处理的。于是,各个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交融,教学方法上的互文也就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而在这种交融互文中,“语文”作为最为基础的课程,其存在也更为普遍与广泛,于是在“数学”“英语”“科学”等课程教学中,都可见到“儿童文学”的影子。非但如此,“儿童文学”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道德主题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为上述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极为丰富的素材与资源,更能在校园氛围营造、内涵建设、形象传播与文化品位的提升等方面发挥积极的效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泉根.学科级别对当今中国学术的双重影响[N].中华读书报,2007-07-04.
[2]参见陈佑清.课程即发展资源[J].课程·教材·教法,2003(11).
[3][德]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4][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3.
[5]丰子恺.关于儿童教育[A].丰子恺文集·艺术卷四[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235.
[6][意]维科.新科学[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98.
[7][法]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M].孙非,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3.
[8][英]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87.
[9][德]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夏镇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67.
[10]陈伯吹.谈谈儿童文学创作的几个问题[J].文艺月报,1956(6).
[11][美]李·S·舒尔曼.理论、实践与教育的专业化[J].比较教育研究,1999(3).
[12]吴研因.清末以来我国小学教科书概观[J].中华教育界,1936,23(11).
[13][挪]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本能的缪斯——激活潜在的艺术灵性[M].王毅,孙小鸿,李明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63.
(责任编辑刘第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