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为大学生发展研究的繁荣带来了契机。美国高等教育理论学者与实践工作者逐步将社会学、心理学理论融入大学生成长与发展规律的探索之中,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不同于青少年社会化,大学生的社会化是另一水平的社会化问题。[6]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大学生的社会化,尤其对医学、护理学以及社会工作等专业学生的社会化问题进行了探讨,80年代末魏德曼构建的本科生社会化理论是大学生发展理论中十分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之一。此外,蒂尔尼等人从文化的视角研究了大学教师专业社会化问题,他认为研究生阶段是教师社会化的准备期。20世纪以来,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社会化问题逐渐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此前博士生作为高等教育群体中的特殊人群却被学者们长期忽视。博士生常常被认为不仅仅是学生,更是一名学者、研究人员,他们较少有个人发展与成长的需求或者已经完成了成长阶段;此外博士生群体年龄跨度大、个人经历与背景的多样化也为博士生学习与发展研究的构建增加了难度。[7]因此,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相关研究的出现丰富了社会化的内涵,促进了社会化理论本身的适应与发展,同时也填补了博士生学习与发展的研究空白。
二、研究的主要观点
(一) 研究发展与代表人物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有学者将社会化的概念引入研究生教育研究之中[8]。1967年《社会学探究》杂志在关于“成人社会化”的特刊之中发表了三篇有关研究生社会化的文章,其中一篇是美国社会学学会的会议论文。[9]此后,布拉格对高等教育中的学生社会化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社会化分别作出了分析。[10]70年代后学者们逐渐使用社会化来解释研究生的专业发展以及学术职业的抱负与承诺。1994年蒂尔尼及其同事发表了《作为文化过程的大学教师社会化》一文,提出大学教师社会化的概念,文章认为大学教师社会化主要基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则发生在研究生期间。[11]2001年魏德曼发表了《研究生及专业学生的社会化:危险的通道?》一文,将社会化过程的探讨集中于研究生群体中,建构了该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框架。[12]近年来,缅因大学的加德纳教授在博士生学术职业的社会化研究中也形成了丰富的成果,成为该领域十分具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
(二)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内涵
“社会化”是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于1895年最早使用了“社会化”概念,他在《社会学的问题》一文中用“社会化”来形容群体形成问题。[13]在此后的研究中,“社会化”不仅成为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而且也逐渐成为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共同关注的概念。尽管各学科的研究对“社会化”概念的侧重有所不同,但学者们普遍认为“社会化”作为反映个体与社会间关系的概念,是生物个体成长为具备社会成员素质的“社会人”的过程。专业社会化是社会化的下位概念,博士生阶段作为学术职业的准备期,其社会化本质上是一种专业的社会化。1957年默顿在《学生—医生》一书中讨论了专业社会化问题,他认为专业社会化意指个人形成专业的自我,发展出一套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在专业的情境甚至在超出专业范畴外掌控自身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