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社会化的目标主要在于学术职业角色(faculty roles)的社会化,达伊沙等人用三个问题对专业社会化进行诠释,即学生应向自我提问:(1)我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干什么;(2)在我的专业领域里,我的行为规范应该是什么样的、应符合什么标准;(3)作为一名专业人员,在新的职业角色中应如何看起来与其他的专业人员一样。[16]另一学者戈尔德认为,研究生社会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科与专业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研究生角色的社会化。对于大多数研究生来说,社会化的转型共有四大任务:(1)知识的掌握,获得知识的主要机制是通过课程和其他理智的工作环境,对于这一点,学生提出的关键问题是“我能做到吗?”;(2)了解研究生的现实生活,学生经常会问自己,研究生学位是否值得为之奋斗,关键的问题是“我想成为研究生吗?”;(3)了解正在准备的职业,学生应该知道他们是否适合这项工作,它是否是最好的选择,学生提出的关键问题是“我想做这个工作吗?”;(4)融入学院,学生必须确定这个学院是否适合他们,与教职员工和同事的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问的关键问题是“我属于这里吗?” 。[17]基于以上学者的观点,对于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我们可以理解为,博士生获得知识、技能从而符合专业的要求,胜任学术职业角色,将专业价值和规范内化为自身态度与价值观,实现对学术职业生涯承诺与责任的过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继承默顿等人的经典理论基础之上,尝试从建构主义与文化的视角看待社会化过程,认为社会化不仅仅是成为另一个社会角色,同时也是自我定义角色、规范角色和文化融合的过程,应强调个人身份的主动建构。
(三)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核心要素
对于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核心要素,魏德曼总结为知识习得、投入与参与,认为以上三种要素构成的实践活动的不断积累与实现,能够引导学生社会化程度的加深。(1)知识习得。知识习得在两个方面与社会化相关,首先足够的知识使个体能够承担角色,最终胜任专业角色;其次知识的加深也有助于博士生更好地理解专业角色的要求与期待,继而评价自身角色完成的表现与程度,判断完成角色的信心与能力。(2)投入。投入指的是博士生个人投入到博士生培养项目的要素,包括时间、金钱、社会地位、社会声誉等实质内容,也包括自尊、价值观念、职业抱负等自我意识,以及放弃其他职业的机会成本等。(3)参与。在博士生社会化中,参与是博士生将大学环境、社会关系与学术研究进行整合的途径,是个体投入到外部交往过程的机制。博士生在与教师、同伴建立关系的同时,对于专业的价值与态度才能逐渐形成。
(四)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阶段
传统的研究视角将博士生的社会化过程描述为线性发展模式,即博士生进入学术领域,完成学术训练,进而成为学术职业人员。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这种划分没有从学生个体的角度展示社会化的演变,忽视了学生个体认知对社会化的影响。[18]魏德曼认为,博士生的社会化是一种复杂的、非线性的过程,没有确定的终点,结果也并不意味着终止,而是持续发展和动态的,可能延续,也会中断。他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社会化过程划分为预期阶段、正式阶段、非正式阶段和个人阶段等四阶段。(1)预期阶段。作为新生,学生逐渐对角色期待的行为、态度产生认知上的预期,会受到入学前对该角色期待的影响,但逐步调整转化为更加清晰的理解。(2)正式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对角色的期待依然十分理想化,学生进入博士生的学习阶段,逐渐与其他人员保持同样的角色期待。(3)非正式阶段。学生在这一阶段通过与其他成员的互动获得非正式的角色期望,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地满足角色要求,逐渐摆脱学生气,变得更加专业化,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相应的调整。(4)个人阶段。这一阶段个体与社会角色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学生接受了新的价值倾向。学生的专业角色逐渐内化,形成了专业认同。
加德纳通过实证调查将博士生社会化的过程分为三阶段。加德纳不仅从学业进度的角度来划分博士生经历的阶段,而且从社会关系的视角来考察与同伴、教师等人群的人际网络。此外加德纳认为这种划分方式也考虑到博士生个人认同的发展。她将第一阶段描述为进入博士生项目之前的时间,这一经历对学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标志着预期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