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不同学科博士生的学术职业社会化
在学术领域,不同学科由于其内在固有的特征而拥有不同的文化和行为方式,是影响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对于学科差异学者们也给予了较多关注。加德纳对于化学和历史学科博士生的研究中发现,不同学科的社会化过程呈现明显的差异。化学专业对于学术要求和导师指导都呈现高度的结构化,然而历史专业却十分模糊。虽然导师指导对于两个专业都十分重要,但历史专业学生更加依赖导师的情感和专业支持。在学习方式上,化学专业学生更加倾向群体和合作导向,同伴互动更多;历史专业倾向于自我导向,依赖于单一的“导师—学生”关系。因此,加德纳认为化学专业的导学关系更像雇主与员工,而历史专业更像传统的导师和学生关系。在课程方面,化学专业学生参与课题组工作更多,课程较少;历史专业则花费大量时间在课程上。总体来说,化学专业学生更加集中化、组织化和团队导向,在社会化的预期阶段进入较快;而历史专业则是个人导向,学生社会化进程只有在进入学术研究项目时才开始。[28]此外,戈尔德等人在调查了11个学科的博士生后发现,不同学科在学术职业准备中出现差异,例如大多数学生能够了解他们的学术标准和要求,最清楚的是化学(96.3%)、数学(94.6%)和社会学(94.3%),而英语(89.5%)和生态学(89.7%)则最低。调查还发现,由于不同学科培养项目的差异而导致学术的社会化进度不同。[29]
四、美国促进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实践举措
近五十年来,博士生社会化的相关研究引起了学界持续的关注与反思,研究者广泛使用其概念对学生退学、职业选择进行解释,成为理解博士生发展的常用框架。同时,美国在实践层面也开展了一系列以完善博士生的学术职业准备、提升博士生社会化的项目与举措。这些实践活动从大学教育环境的支持与改善入手,促进师生及生生的人际互动,加深学生个体的投入与参与程度;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大学教师的工作内容,加强学生对学术职业角色要求与期待的认识,最终实现学术职业的社会化。
(一)国家行动
在国家层面,早在1993年美国研究生院、美国大学和学院联合会联合发起了“未来教师培养”计划(the Preparing Future Faculty Program,PFF)。作为一项国家行动,PFF项目为志在从事大学教师职业的研究生提供准备,帮助学生获得必需的教学、研究与服务等职业能力。PFF项目的培训目标涉及大学教师角色和责任的全部内容,尤其强调在综合性大学、四年制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等不同学术机构中教师角色的差异。培训内容包括提升教学经验、参加教师发展活动、参与教职工委员会、了解教师管理等体验与观察活动。参与PFF项目的博士生还可以获得多名导师的指导与反馈。PFF的培训为年轻的博士生们提供师生交流的互动环境,以便熟悉大学教师工作,增进对学术职业角色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