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国时期(1912-1948年)是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我国大学通识教育通过继承、借鉴及创新等途径,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发展模式,包括预科模式、主辅系模式、共同必修科目模式。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变革给我们诸多启示:顶层设计是通识教育发展的方向引领;人的发展是通识教育改革的本质旨归;社会发展是通识教育变革的必要依据;借鉴与创新是通识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民国时期;通识教育;模式;启示
通识教育是相对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而言的。从广义上来说,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以外的教育都可以称之为通识教育。现代大学通识教育是一种通过“共同内容”来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它旨在通过所有学生对“共同内容”的学习与体悟,使其在基本知识、必备能力、健全人格、价值共识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和标准。
我国自古便有通识教育的传统。古代以“四书五经”为中心的、面向科举取士的经典人文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亚里士多德所谓的“自由教育”。中国传统的经典处处涉及宇宙认知、自我之评估、运会之顺应、分位之掌握,以及人际关系之协调等人生重大问题,这些都是通识教育的应有之意。[1]
民国时期(1912-1948年)是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当时的教育先贤们对大学通识教育的见解颇深。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更是提出了“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通识教育理念。活跃在这一时期教育舞台上的教育家们对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素养和体验,同时,又具有出国游历、考察的实际阅历。这使他们一方面保留了中国传统教育中通识教育渊源;另一方面,对传统文化的深厚素养和体验提供了他们认识西方通识教育的比较准确的参照物。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高等教育界,通识教育有着一批坚定的拥护者和践行者。
一、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
考察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演变的历程,不难发现,民国时期的大学通识教育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因其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通识教育发展呈现出的特点也有所不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通识教育模式,分别是预科模式、主辅系模式、共同必修科目模式。
(一)通识教育的“预科模式”
1912-1913年,北京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两个重要文件:《大学令》和《大学规程》。这两个文件首先明确了大学的教育宗旨,即“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这个宗旨体现了鲜明的通识教育理念。其次,它规定了大学必须附设预科,这就形成了大学“三年预科+三年本科”的修业模式。最后,它规定了大学的具体学科,特别是每一学科的基本课程设置,为大学开设课程提供参考标准。其后,1917年又颁布《修正大学令》,这个文件规定“大学本科修业年限四年,预科二年”,由此又形成
收稿日期:2018-06-02
作者简介:汪建华,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海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基地研究人员;梁岩岩,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海口/571158)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研究”(项目编号18XJC880010)、海南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资助项目“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研究”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