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5:教育史研究·文化自觉与梁启超科学教育思想
上一页3   4下一页  
 
标题导航
2018年11月05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及启示*
  先天“不足”,导致我国近代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困难重重。

  民国初年大学课程的开设实质上以借鉴模仿欧美国家为主。尽管当时大学的学制与课程可以直接借鉴或模仿欧美的现成版本,但在当时的情境下,我国大学教育的发展实则面临着两大重要挑战,其一是来自于学生的,其二是来自于社会现实的。

  首先,来自于学生的挑战。大学初建,课程、师资有了,然而所招的学生实则并没有达到大学的入学水平。也正因如此,我国当时的大学才有三年的预科,1917年改为二年,1924年大学预科才取消。当时的大学预科教育实则担负着高中教育的任务。从当时预科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其实这就是基础教育的升级版。因而,在课程上,尽管有欧美国家的课程体系可供借鉴,但面对当时的学生,大学办学者不得不将这些课程重新改造和创新,以适宜学生的学习。当时大学教材也多是直接使用欧美国家的教材,特别是自然科学课程方面的教材,因而,对学生的外语要求就比较高,这也是当时大学预科乃至大学本科都极其重视外语学习的原因之一。

  其次,来自于社会现实的挑战。一方面,有识之士寄希望于通过教育尽快培养出与世界其他国家水平相当的各类人才,因此,表现在课程上,就是对西方课程体系的借鉴与模仿,企图借用西方成熟的课程体系来培养近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是我国当时落后的社会经济状况,尽管大学教育借鉴西方的课程体系,培养出了一批近代意义上的大学生,但实质上,在当时的情境下,他们没有用武之地。一个银行系毕业的大学生,走进中国当时的银行以后,发现根本没法工作。究其原因,乃是因为其不会用算盘。这虽是一则笑话,但也说明在借鉴西方课程的同时,较少考虑本国的实际情形,结果往往事半功倍。

  因此,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做法,并与我国实际相结合进行合理的创新是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我们也看到之后的“主辅系”模式、共同必修科目模式,实质上就是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对大学课程进行的合理改造。值得一说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我国悠久的通识教育传统一直没有改变。

  参考文献:

  [1][34]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8,71.

  [2][23]教育部公布大学令[A].璩鑫主,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663.

  [3][8]教育部公布修正大学令[A].璩鑫主,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815.

  [4]大总统颁布施行之学校系统改革案[A].璩鑫主,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989-993.

  [5][11]国立大学校条例[J].教育公报,1924(3):1-3.

  [6]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657-658.

  [7][10][28]王学珍,郭建荣.北京大学史料(第2卷·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49-1051,1092-1093,1125.

  [9]尚小明.抗战前北大史学系的课程变革[J].近代史研究,2006(1):115-133.

  [12][35]大学组织法[A].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研究室.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G].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415-418,417.

  [13][14][26][27]大学规程(1929)[A].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研究室.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G].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407.

  [15][16]国立清华大学本科学程一览(1929-1930)[A].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2册)[G].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241-242,267-269.

  [17][18][19][20]熊明安.中国近现代教学改革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154,154-155,155,155.

  [21][22]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49,250-251.

  [24][39]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98.

  [25]清华一览(1927)[A].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2册)[G].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40-41.

  [29]各级教育设施之目标及施教之对象(1938)[A].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研究室.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G].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68.

  (下转第93页)  (上接第88页)

  [30][31]河南大学一览(1930)[A].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36册)[G].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83-84.

  [32][33]国立武汉大学一览(1935)[A].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36册)[G].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331.

  [36]金陵大学文理科概况(1928-1929)[A].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27册)[G].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578.

  [37]私立大夏大学一览(1934)[A].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25册)[G].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49.

  [38]国立中央大学一览(1929)[A].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29册)[G].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47.

  (责任编辑刘第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1页:封面
   第002页:封二
   第003页:刊物简介
   第004页:目录
   第005页:目录
   第006页:目录
   第007页:高教探索·论法治高校的建设逻辑
   第008页:教育管理·论法治高校的建设逻辑
   第009页:教育管理·论法治高校的建设逻辑
   第010页:教育管理·论法治高校的建设逻辑
   第011页:教育管理·论法治高校的建设逻辑
   第012页:教育管理·论法治高校的建设逻辑
   第013页:高教探索·愿景与策略: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研究
   第014页:教育管理·愿景与策略: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研究
   第015页:教育管理·愿景与策略: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研究
   第016页:教育管理·愿景与策略: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研究
   第017页:教育管理·愿景与策略: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研究
   第018页:教育管理·愿景与策略: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研究
   第019页:教育管理·愿景与策略: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研究
   第020页:高教探索·教育话语语境重构研究引论:功能、机制与意蕴
   第021页:教育管理·教育话语语境重构研究引论:功能、机制与意蕴
   第022页:教育管理·教育话语语境重构研究引论:功能、机制与意蕴
   第023页:教育管理·教育话语语境重构研究引论:功能、机制与意蕴
   第024页:教育管理·教育话语语境重构研究引论:功能、机制与意蕴
   第025页:高教探索·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26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27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28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29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30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31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32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33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34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和资助体系能让研究生满意吗?
   第035页:高教探索·为胜任大学教学做准备
   第036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胜任大学教学做准备
   第037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胜任大学教学做准备
   第038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胜任大学教学做准备
   第039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胜任大学教学做准备
   第040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胜任大学教学做准备
   第041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胜任大学教学做准备
   第042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胜任大学教学做准备
   第043页:高教探索·从专业化到社会化: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向
   第044页:学科与专业·从专业化到社会化: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向
   第045页:学科与专业·从专业化到社会化: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向
   第046页:学科与专业·从专业化到社会化: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向
   第047页:学科与专业·从专业化到社会化: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向
   第048页:高教探索·教学学术:概念辨析及本质探究
   第049页:课程与教学·教学学术:概念辨析及本质探究
   第050页:课程与教学·教学学术:概念辨析及本质探究
   第051页:课程与教学·教学学术:概念辨析及本质探究
   第052页:课程与教学·教学学术:概念辨析及本质探究
   第053页:课程与教学·教学学术:概念辨析及本质探究
   第054页:高教探索·中国文学史书写形态与课堂教学
   第055页:课程与教学·中国文学史书写形态与课堂教学
   第056页:课程与教学·中国文学史书写形态与课堂教学
   第057页:课程与教学·中国文学史书写形态与课堂教学
   第058页:课程与教学·中国文学史书写形态与课堂教学
   第059页:课程与教学·中国文学史书写形态与课堂教学
   第060页:高教探索·“儿童文学”课程在小学语文师资培养中的价值与意义
   第061页:课程与教学·“儿童文学”课程在小学语文师资培养中的价值与意义
   第062页:课程与教学·“儿童文学”课程在小学语文师资培养中的价值与意义
   第063页:课程与教学·“儿童文学”课程在小学语文师资培养中的价值与意义
   第064页:课程与教学·“儿童文学”课程在小学语文师资培养中的价值与意义
   第065页:高教探索·美国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第066页:比较教育·美国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第067页:比较教育·美国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第068页:比较教育·美国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第069页:比较教育·美国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第070页:比较教育·美国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第071页:比较教育·美国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第072页:比较教育·美国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第073页:高教探索·问责与改进:美国大学开展学生学习结果评估的双重动力
   第074页:比较教育·问责与改进:美国大学开展学生学习结果评估的双重动力
   第075页:比较教育·问责与改进:美国大学开展学生学习结果评估的双重动力
   第076页:比较教育·问责与改进:美国大学开展学生学习结果评估的双重动力
   第077页:比较教育·问责与改进:美国大学开展学生学习结果评估的双重动力
   第078页:高教探索·欧洲应用科学大学研究职能定位与实践
   第079页:比较教育·欧洲应用科学大学研究职能定位与实践
   第080页:比较教育·欧洲应用科学大学研究职能定位与实践
   第081页:比较教育·欧洲应用科学大学研究职能定位与实践
   第082页:比较教育·欧洲应用科学大学研究职能定位与实践
   第083页:高教探索·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及启示
   第084页:教育史研究·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及启示
   第085页:教育史研究·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及启示
   第086页:教育史研究·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及启示
   第087页:教育史研究·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及启示
   第088页:教育史研究·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及启示
   第089页:教育史研究·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及启示
   第090页:教育史研究·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及启示
   第091页:高教探索·文化自觉与梁启超科学教育思想
   第092页:教育史研究·文化自觉与梁启超科学教育思想
   第093页:教育史研究·文化自觉与梁启超科学教育思想
   第094页:教育史研究·文化自觉与梁启超科学教育思想
   第095页:教育史研究·文化自觉与梁启超科学教育思想
   第096页:高教探索·西欧中世纪大学起源探究
   第097页:教育史研究·西欧中世纪大学起源探究
   第098页:教育史研究·西欧中世纪大学起源探究
   第099页:教育史研究·西欧中世纪大学起源探究
   第100页:教育史研究·西欧中世纪大学起源探究
   第101页:教育史研究·西欧中世纪大学起源探究
   第102页:教育史研究·西欧中世纪大学起源探究
   第103页:高教探索·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信息化现状及思考
   第104页:职业教育·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信息化现状及思考
   第105页:职业教育·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信息化现状及思考
   第106页:职业教育·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信息化现状及思考
   第107页:高教探索·高校教师移动学习融入教学的准备研究
   第108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移动学习融入教学的准备研究
   第109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移动学习融入教学的准备研究
   第110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移动学习融入教学的准备研究
   第111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移动学习融入教学的准备研究
   第112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移动学习融入教学的准备研究
   第113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移动学习融入教学的准备研究
   第114页:高教探索·高校教师为何累?
   第115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为何累?
   第116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为何累?
   第117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为何累?
   第118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为何累?
   第119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为何累?
   第120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为何累?
   第121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为何累?
   第122页:高教探索·高校学生贷款的理论基础
   第123页:教师与学生·高校学生贷款的理论基础
   第124页:教师与学生·高校学生贷款的理论基础
   第125页:高教探索·欧美教师知识演变评析
   第126页:综述·欧美教师知识演变评析
   第127页:综述·欧美教师知识演变评析
   第128页:综述·欧美教师知识演变评析
   第129页:综述·欧美教师知识演变评析
   第130页:综述·欧美教师知识演变评析
   第131页:插页·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第132页:插页·特殊教育课程的发展探索
   第133页:插页·文化视角下的日语语言文化表达
   第134页:插页·声乐教学中技巧与美学的结合
   第135页:插页·探寻日本古典文化的“中国情结”
   第136页:插页·内部控制视角下的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研究
   第137页:插页·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第138页:插页·当代语境下我国高校国画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第139页:插页·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第140页:插页·让音乐家带你走进音乐美学史
   第141页:插页·课程群体系教学改革与设计在热带林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第142页:插页·林业经济管理教学实用性与可行性的有效融合
   第143页:封三·微语言发展的冲突异化与治理之道
   第144页:封底·声乐文化理论的研究与实践
文化自觉与梁启超科学教育思想
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及启示*
高教探索教育史研究·文化自觉与梁启超科学教育思想095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演变及启示* 2018-11-05 2 2018年11月0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