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大学课程的开设实质上以借鉴模仿欧美国家为主。尽管当时大学的学制与课程可以直接借鉴或模仿欧美的现成版本,但在当时的情境下,我国大学教育的发展实则面临着两大重要挑战,其一是来自于学生的,其二是来自于社会现实的。
首先,来自于学生的挑战。大学初建,课程、师资有了,然而所招的学生实则并没有达到大学的入学水平。也正因如此,我国当时的大学才有三年的预科,1917年改为二年,1924年大学预科才取消。当时的大学预科教育实则担负着高中教育的任务。从当时预科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其实这就是基础教育的升级版。因而,在课程上,尽管有欧美国家的课程体系可供借鉴,但面对当时的学生,大学办学者不得不将这些课程重新改造和创新,以适宜学生的学习。当时大学教材也多是直接使用欧美国家的教材,特别是自然科学课程方面的教材,因而,对学生的外语要求就比较高,这也是当时大学预科乃至大学本科都极其重视外语学习的原因之一。
其次,来自于社会现实的挑战。一方面,有识之士寄希望于通过教育尽快培养出与世界其他国家水平相当的各类人才,因此,表现在课程上,就是对西方课程体系的借鉴与模仿,企图借用西方成熟的课程体系来培养近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是我国当时落后的社会经济状况,尽管大学教育借鉴西方的课程体系,培养出了一批近代意义上的大学生,但实质上,在当时的情境下,他们没有用武之地。一个银行系毕业的大学生,走进中国当时的银行以后,发现根本没法工作。究其原因,乃是因为其不会用算盘。这虽是一则笑话,但也说明在借鉴西方课程的同时,较少考虑本国的实际情形,结果往往事半功倍。
因此,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做法,并与我国实际相结合进行合理的创新是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我们也看到之后的“主辅系”模式、共同必修科目模式,实质上就是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对大学课程进行的合理改造。值得一说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我国悠久的通识教育传统一直没有改变。
参考文献:
[1][34]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8,71.
[2][23]教育部公布大学令[A].璩鑫主,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663.
[3][8]教育部公布修正大学令[A].璩鑫主,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815.
[4]大总统颁布施行之学校系统改革案[A].璩鑫主,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989-993.
[5][11]国立大学校条例[J].教育公报,1924(3):1-3.
[6]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657-658.
[7][10][28]王学珍,郭建荣.北京大学史料(第2卷·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49-1051,1092-1093,1125.
[9]尚小明.抗战前北大史学系的课程变革[J].近代史研究,2006(1):115-133.
[12][35]大学组织法[A].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研究室.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G].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415-418,417.
[13][14][26][27]大学规程(1929)[A].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研究室.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G].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407.
[15][16]国立清华大学本科学程一览(1929-1930)[A].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2册)[G].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241-242,267-269.
[17][18][19][20]熊明安.中国近现代教学改革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154,154-155,155,155.
[21][22]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49,250-251.
[24][39]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98.
[25]清华一览(1927)[A].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2册)[G].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40-41.
[29]各级教育设施之目标及施教之对象(1938)[A].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研究室.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G].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68.
(下转第93页) (上接第88页)
[30][31]河南大学一览(1930)[A].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36册)[G].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83-84.
[32][33]国立武汉大学一览(1935)[A].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36册)[G].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331.
[36]金陵大学文理科概况(1928-1929)[A].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27册)[G].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578.
[37]私立大夏大学一览(1934)[A].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25册)[G].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49.
[38]国立中央大学一览(1929)[A].李森.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史料汇编(第29册)[G].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47.
(责任编辑刘第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