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不清楚当时有多少教师是“被解放的人”。拉丁文有两个术语表达“被解放的人”,一个是“libertines(解放自由人)”,表示该人同外部社会的关系;另一个是“libertus(被解放的奴隶)”,表示该人同以前的主人(他的庇主)的关系。作为解放自由人的教师,并且已经属于罗马市民或者尤尼亚拉丁人,他们依然不能享有某些政治上的权力,比如自由结社的权力。作为被解放的奴隶,他依然对自己的庇主负有服从(obsequium)的义务。[15]奴隶的解放常常仅仅是一种名义,事实上并没有带来多少实质性的变化。尽管当时社会阶层固化开始出现松动的迹象,罗马教师的地位和身份依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教育领域的变化始终落后于社会变化,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像其它行业成立属于自己的社团,在理论上,教师必须是拥有真正的自由。可惜历史并没有给罗马更长的时间,这种由奴隶教师蜕变为自由人教师的历史变革只能在中世纪完成。
2.学生角度
古希腊罗马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是极少数有身份、有财产人的奢侈品。古希腊罗马的学生接受的是一种和功利无关的“自由教育”和“公民教育”。他们不需要一纸文凭(执教资格是最早的学位和文凭)来证明自己的学历,更不需要拿这个学位换取工作。教师也不会给学生文凭,比如伟大的教师苏格拉底,就不曾给弟子颁发学位此类的东西。[16]而且因为教育是贵族子弟的特权,这导致能够接受教育的人的数量相当有限,从而,教师的数量也很有限。一般来说一个行会成立最初,成员的数量是很重要的因素,只有一个行业的人数达到一定数量,才有可能将行业的传统制度化,比如规范从业资格。
3.宗教角度
古希腊罗马教师法人组织之所以迟迟没有出现,和当时的宗教文化也息息相关。古希腊罗马是一个多神共治的社会,这种多种宗教并存的状况,一方面有利于思想自由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思想的混乱,反映到教育领域,即学派林立。一个个相互独立的“学校”,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宗教”,他们彼此不开放,更不认同其它宗教。在这种地方性而且多元宗教文化中,怎么可能出现对普罗大众开放的“大学”(stadiumpublic)?
基督教突破古希腊罗马狭隘的地域宗教文化,认为世界只有一个神:上帝。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只有信仰上帝才有机会被拯救。正如文德尔班(Windelband)所言:与人类历史中计划周密的统一这种观念连在一起的是超越时空的人类统一的思想。公共文明的意识,冲破民族界限,在全人类共有的天启和拯救全人类的信仰中得到完成。[17]抛开基督教所蕴含的神学成分不论,这种以全人类的祸福为己任,这种普世主义和博爱主义的胸襟和气魄,实乃大学这个国际性学术组织得以产生的前提。
二、为什么阿拉伯帝国没有出现大学
中世纪欧洲文化与阿拉伯文化的双向交流是古希腊文化遗产得以保存、流传和发展重要条件。13世纪在西欧传播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并不是古代思想的直接沿袭,而是经过阿拉伯学者的加工解释的产物。为什么阿拉伯帝国没有出现大学?换句话,为什么以“亚里士多德”思想为代表的古典文化没有在阿拉伯体制化和法人化?
(一) 希腊哲学在阿拉伯帝国找到暂时的庇护所
今天可能很多人对伊斯兰教存在严重的误解。在历史上,阿拉伯是一个极为重视科学文化的民族。阿拉伯人索居广漠,万里黄沙,对地理方位的判别不管在日常生活,还是在军事上都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阿拉伯人极为重视天文学的研究,比如阿拔斯王朝(Abbasid Dynasty,750-1258年)的第二任哈里发曼苏尔(Al Mansur,707~775)其本人就是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他于公元771年曾特意召见印度天文学家曼卡。印度天文学和数学也由此进入了阿拉伯世界,并直接激发了穆斯林对希腊科学的浓厚兴趣。[18]早在公元5世纪中期,一批希腊文献典籍就被翻译为叙利亚文。东罗马帝国国内围绕“三位一体”问题的争论导致对涅斯多留派和基督一性论者的政治迫害。属于这一流派的希腊学者被迫流亡东方,他们经过美素不达亚地区进入波斯,后流至叙利亚,这些地区相继成为学习和研究希腊文化的中心,不少希腊文化典籍被翻译为古叙利亚文。
伊斯兰教的征服者对希腊文化的传播持有宽容和鼓励的态度。750-1258年的阿拔斯王朝的文化政策尤为开明。公元8世纪下半叶,阿拔斯哈里发已将翻译希腊典籍列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文化工程。到第七任哈理发马蒙(Al-Mamun,813-833在位),阿拉伯翻译运动达到顶峰。为了更好地推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