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玥 卢晓中
收稿日期:2020-02-12
作者简介:张玥,南京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卢晓中,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南京/211166)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青年项目“组织生命周期理论视域下的大学校长角色发展研究”(CIA180270)的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在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中,大学校长作为联结内外部治理主体的关键人物,其角色定位和管理风格体现出建设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的价值共鸣。研究在回溯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采用组织生命周期相关理论,通过建立公共因子和因子检验,构建大学校长角色发展的指标体系。认为一级指标中角色实践是大学校长角色发展的最终落脚点;二级指标中,处于任职前奏期校长的角色期待、领悟和实践其角色发展的关键阶段,离职期校长角色领悟的顶峰体验、角色实践的成熟度和传递性体现出中国大学校长角色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国家使命。
关键词:大学校长;角色;任职期;评价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出台高等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造就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学校长和教育家。”这句话的直接含义是,大学发展的好坏,大学校长起到关键性作用。大学校长的角色定位和“高层管理风格”体现出建设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的价值共鸣。为更好地以科学理论框架分析归纳大学校长的治校实践,提升当代大学校长治校方略,研究在回溯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采用组织生命周期相关理论,通过建立公共因子和因子检验,构建大学校长角色发展的指标体系,并形成《大学校长任职内角色发展的关键事件访谈表》,通过比较分析当代大学校长的角色发展目标和过程问题,以诠释高等教育治理与时代背景、国家要求的正向关系。
一、研究概述
角色最初是“传统戏曲中根据剧中人不同的性别、年龄、身份、性格等而划分的人物类型”[1]。社会学中的角色是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中处于特定的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期待的一套行为模式”[2],校长角色则是指“一个人在被任命为校长之后所具有的身份和地位,以及社会和校长本人对校长行为的期待”[3]。大学校长角色研究起步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相关研究呈现出持久的热度和系统的深度,至今仍然是炙手可热的学术话题。现有研究较为集中于大学校长角色演变的历史、大学校长的角色冲突与融合、大学校长角色认知、大学校长角色与任职、角色与大学发展的关系等方面。如主流观点认为美国大学校长经历了从牧师到管理者、改革者、协调者、游说员、学生招募者、经理等[4]角色,大学校长角色应根据大学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使命而定。有学者对大学校长领导风格进行了实证研究,还有学者将大学校长任职期分为前奏期(prelude)、蜜月期(honeymoon)、稳定期(plateau)、离职期(exit)四个阶段[5]。
我国大学校长研究发端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国使命,学术界对大学校长的研究不断升温。具体来看,国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