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盈
收稿日期:2020-04-16
作者简介:卢盈,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教育学博士。(新乡/453007)
*本文系河南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课题“学术职业分层与大学教师流动机制研究”(qd18038)的成果之一。
摘要:学术研究是研究者通过适当的手段对语言与文本进行建构的过程,学术研究有其自身的话语逻辑与规则,不同的话语方式在形成自身规则的基础上,也在进一步的建构学者的学术地位、社会关系网络、学术荣誉,进而形成学术系统,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应当更加注重多样化的学术话语在学术系统中的共融,差异化的学术话语表达以及话语规则体系才能够最终形成生态化的学术秩序,促进学术研究的进一步繁荣。
关键词:话语;学术话语;学术系统
学者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重要的一个工具便是利用语言,以及由语言组成的概念、文本等话语形式来呈现自己的观点、看法、思想。“由于思想并没有自己的一套语言,它使用的仍然是自然语言,只不是经过加工提炼的自然语言。”[1]这些经过加工的“自然语言”形成了话语中特定的规则、特征、意义。“一切现象被化成为语言游戏,语言才是关键。唯有运用精确的语言,形式逻辑力求的精确性才有可能达致。”[2]学术研究的呈现依赖于话语的表达,学术研究的价值一方面由自身质量所决定,另一方面是由学术话语来决定。“科学话语①是指科学家用于表述科学观点的各种书写文本、图式文本(如科学论文、科学著作、公开演讲文稿、科学图示等)以及各种口头的、非正式的语言资料(如科学家之间私下谈话、录音等)”[3]不论这些话语是正式的话语还是口头式的话语,他们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性、规则性和秩序性。因此,学术话语的呈现方式就在塑造着学术人的地位、身份、资本以及竞争力。学术研究遵循着一种“认可与承认”的逻辑与文化,只有学术人深谙学术话语中的规律,才能够获得学术奖励、学术晋升、学术荣誉甚至学术流动的机遇。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将人类知识的发展划分为神学知识型、形而上学知识型、实证知识(后现代知识)型,不同阶段与不同类型的知识型都具备其特殊的话语形式。默顿认识到话语对于科学研究所起到的微妙作用,“一篇多作者的科学论文,经常是发生在其主要作者之间的非正式的、艰苦的、相互严格交流的润饰产物。”[4]学术成果的最终呈现需要借助于有语词和其他类型的文本所形成的“话语”而最终表现出来。话语、学术权力以及学术秩序之间构成了内在的逻辑连接。本文试图以“话语”为切入点,分析学术系统内部的话语演变以及权力更迭和学术秩序的形成。
一、学术话语的历史变迁
从历史来看,从中世纪到科学革命前的一段时期,学术话语范式主要是以“形而上”的方式来叙说,占据着学术话语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哲学思辨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