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生命体所共同具有的特征。语言正是通过人们的诠释被赋予了意义。从语言的发展来看,在学术研究中也充斥着各种形式的语言,这些语言有些成为了固定的学术表达,有些成为了日常化的语言。“所有的符号系统,包括语言本身——不仅塑造着我们对于现实的理解、构成人类交往的基础,而且帮助确立并维持社会等级。”[16]学术话语在表达学术思想的同时,确立和维持着相应的学术等级。在当前的一种“学术锦标赛”式的学术环境之中,学术话语、学术等级、学术权力共同构成了一个金字塔型的学术等级系统。“学术领域里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几乎每件事或多或少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划分等级。”[17]不同的社会关系形成学术系统中的等级系统。不同的学术话语方式与社会地位及其在学术系统中的位置建构起了联系。某一类型的学术话语具有一定的象征作用,一方面在形成学术身份的同时,也在标立着学术人在学术系统中的学术地位。“话语是建构性的,建构社会主体,建构社会关系,建构知识和信仰体系。”[18]学术系统中的声誉、地位是在经历了一系列认可的过程以及制度后而获得,学术的认可与承认主要取决于学术人的学术成果及其学术以及社会影响力,但这样的一种基于成果的学术承认逐渐被基于话语的研究成果所取代。不同的学术话语方式在学术等级的系统中占据着不同的位置。话语与权力之间有着潜在的关系,“权力和依附关系不再直接建立在人与人之间,而是客观地建立在制度之间,也就是说建立在得到社会保证的头衔和有社会规定的职位之间,并通过这些头衔和职位,建立在生产并保证头衔、职位之社会价值的社会机制和这些社会特征在生物学个人中的分配之间。”[19]主流的学术话语同样在塑造着差异化的学术等级。代表性著作、学术身份、学术声誉都能从一定程度上反应学术等级的差异,但就我们当前主流的学术话语方式来看,谁掌握了主流学术话语的方式,那么就能够较为便利的获得在学术等级体系中的有利位置,并且,在学术系统之中存在着“马太效应”,致使一些非主流学术话语的使用者就处在了劣势的地位。
学术人所使用的学术话语代表了其权力的强度,在学术话语与知识、权力之间构成了一个链条,你所使用的学术话语决定了你生产的知识是否“强大而有力”,用自然科学的术语来说,就是是否经得起验证,若你使用的学术话语所生产的知识不能被测量、验证,那么“你的知识是羸弱的,也是不能令人满意的。”[20]正是这样的“科学”话语逻辑成为了主宰学术话语系统的合理性根基,使得那些经不起检验的、不能得到重复验证并反复使用的理论与观点成为“羸弱的”研究,进而与之所代表的话语也成为了“根基不牢固地”“不科学的”“羸弱的”话语,自然在学术话语体系之中不能够获得主流位置。学术话语越是客观、越是能够在学术等级体系中占据着主流的位置。我们需要用“科学的话语”去认识世界,解释各种现象。当下在学术界占据着主流话语权的是以数据、模型、试验等通过数据来分析要素之间相关关系、逻辑关系等的一系列量化实证研究范式。而这样的话语方式下的话语表达则是通过一套严密的、规范的数字化、结构化的方程模型所构成。而这些与数字想挂钩的话语方式又常常被视为是一种更为“科学”和规范的学术研究。学术话语与学术等级形成的关系内在逻辑在于哪种学术话语更接近于“科学”,更能够彰显学术研究的“客观性”,于是,在深谙学术话语与学术系统运作规律的学术人,更加强调对于方法、技术、工具、数据的运用,因为这些工具与方法是在所谓隔离了“人的主观性”的前提下所进行的学术研究,更具普适性的意义和价值。更加逼近于“科学的”“客观的”“强有力的”话语就占据了学术系统的顶端,主宰着学术系统的话语权。我们可以看到,学术话语方式也在同样经历着制度化、社会化的过程,在某种经历了“社会化”的话语体系中,“异样的”学术话语被视为“异己”或“怪胎”,在与所谓“科学”的方法,“证据的支持”相互勾结,成为了批判的“工具”和“武器”,站在所谓的学术话语巅峰去主宰,压抑其他类型的话语声音。学术系统中的权力等级通过学术话语的方式而实现了。而这样的学术等级系统的构建,源头是要追踪于对于学术研究科学性的溯源,能够被纳入学术系统中的研究活动有一些重要的特点,包括学科的科学性、逻辑性、可重复性。之所以会形成在学术系统中的等级,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一是数字以及数据被作为我们去认识世界最客观的工具,近代物理学从哲学中的脱离,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以及人们对于天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