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话语分析研究纲领探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6):12.
[4][13]约翰·齐曼.元科学导论[M].刘珺珺,张平,孟建伟,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303,92.
[5]阎光才.从断裂到整合: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变迁:兼论沃勒斯坦的后现代社会科学观[J].重庆社会科学,2004(1):33.
[6]约翰·亨利.科学革命与现代科学的起源[M].杨俊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3.
[7][9][10]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M].冯克利,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6,19,10.
[8]斯图亚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6.
[11][27]王彦雨.科学世界的话语建构:马尔凯话语分析研究纲领探析[D].济南:山东大学,2009:33,49.
[14]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202.
[16]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
[17]托尼·比彻,保罗·特罗勒尔.学术部落及其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M].唐跃勤,蒲茂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95.
[18][30]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M].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35,34.
[19]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190.
[22]阎光才.对英美等国家基于证据的教育研究取向之评析[J].教育研究,2014(2):143.
[23][26]赵鼎新.社会科学研究的困境:从与自然科学的区别谈起[J].社会学评论,2015(4):16,13.
[24]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4版.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41.
[25]MAURA B,ELLIOP P.D&CATHERINE T.A.Quantitative,Qualitative,and Mixed Research Method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9,98(1):53-66.
[28]利奥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M].车槿山,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52.
[29]布鲁诺·拉图尔,史蒂夫·伍尔加.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建构过程[M].张伯霖,刁小英,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11.
[31]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M].郭忠华,潘华凌,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101.
(责任编辑赖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