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拓宇
收稿日期:2020-05-21
作者简介:顾拓宇,周口师范学院内聘副教授,河南省教师发展评估院教师能力测评中心主任,教育学博士。(周口/466001)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组织转型的困境与对策研究”(19YJC880027)、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伦理学视域下河南应用型高校教师学术评价制度研究”(2020BJY038)
阶段性成果。
摘要:以112所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为样本对象,对其专业设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当前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专业设置巨型化、工学类专业所占比重较大、师范专业日渐式微、红牌专业设置较多。巨型化、工科化带来资源不足困境,去师范化带来教师教育困境,传统专业保留过多导致路径依赖困境。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专业调整的路径为:政府专项投入与院校自生资源相结合,多元化筹措经费;建设省域教师教育一流学科专业,重塑师范特色;政府主导与院校主动适应市场相结合,克服路径依赖。
关键词:双一流;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专业调整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2017年12月,“双一流”结果公布后,师范类院校有9所进入“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名单,大多地方师范院校无缘“双一流”。不可否认,地方师范院校虽然学科门类众多,但优势学科并不明显,甚至教师教育特色也在逐渐丧失,有些师范院校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综合类院校。大多地方师范院校的现实情况使其短期内很难进入“双一流”。
2018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大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双一流”高校要率先建成一流专业,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结合特色努力建设一流专业。2019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指出,要引导不同类型的普通本科高校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实现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实行分“赛道”建设,中央高校、地方高校分列发展,并向地方高校倾斜。《意见》和“双万计划”无疑为大多地方院校转型变革指出了新的方向。地方师范院校作为地方院校的一类,按照高等教育分类,可以归口为应用型高校,然而,地方师范院校与普通意义上的应用型高校又有一定的区别,教师教育的公共性特征决定了其不可能完全依照市场逻辑进行转型变革。在2015年《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出台后,一部分地方师范院校已经不同程度出现了综合性粗化、师范性弱化和应用型泛化等问题;受传统专业的影响,地方师范院校在向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与区域产业联系较紧密的专业转型时,常常受路径依赖影响而难以进行彻底的变革。由于师范院校自生资源不足的现状,综合化发展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往往使地方师范院校陷入资源危机。
一流学科建设是基于知识逻辑的发展变革,一流专业建设则是基于行业导向的转型变革。通过专业转型是否可期成为地方院校转型的新的突破口?《意见》和“双万计划”能否推动地方师范院校实现专业转型?这些还需要实践的检验。
在经历教师教育大学化、地方师范院校综合化,以及应用型转型的多重变革之后,地方师范院校专业布局结构是一个什么样的具体样态?师范类专业是否居于主导地位?作为教师教育主体的地方本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