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师范专业比重不足
从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设置数量看,师范专业设置总数为1878个,非师范专业设置总数为4332个。非师范专业所占比例是师范专业的2倍以上。其中师范大学中的非师范专业高达74.01%,是师范专业的3倍以上。而师范学院的非师范专业占比也高达66.04%,是师范专业的2倍左右。其中安徽师范大学89个专业中,师范专业仅17个,而非师范专业高达72个;内蒙古师范大学95个专业中,师范专业仅23个,非师范专业高达72个;淮阴师范学院72个专业中,师范专业仅15个,师范、非师范同时招生的4个,非师范专业高达53个。整体来看,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弱化已成为不争事实(详见表3)。
(四)红牌专业比例较大
从专业设置来看,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红牌专业所占比例较大。麦克思统计的红牌率较高的前9个专业中,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大多数都依然保留着这些专业。部分专业趋同率较高,所统计的9个红牌专业中样本院校有6个专业趋同率高达70%以上。
对设置专业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专业多是师范院校建校初期设置的专业,如法学、体育教育、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美术学等,这些专业是师范院校传统和基础专业,是大多师范院校一直保留的专业(详见表4)。
三、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综合化的办学格局,使其陷入资源不足的困境;由于缺乏教师教育特色,也将对我国基础教育师资造成不良影响;受传统专业初始路径的影响,趋同化发展短期内难以改变。
(一)资源不足困境
专业规模庞大是当前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主要办学特点,表1显示了大多样本高校设置专业较多,近70%的样本院校设置专业数在50个以上。庞大的专业规模使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不得不考虑到各类学科、专业的发展。在政府投入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不得不分散资源投入,无法集中资源办好优势学科专业,从而导致各专业都难以有效投入。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不同于综合类院校,综合类院校有着先天的学科优势,有着扎实的学科基础,而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则仅仅具备以教师教育为主导的多学科基础,非教师教育相关的学科积累短时间内难以形成。“双一流”建设并没有教师教育学科,这也使得很多高校撤并了教育学院,主要是因为教师教育类专业过于分散,如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等专业很难归口到哪个学科,这就使得师范类院校对教师教育专业缺乏热情,过度分散的专业资源导致办学资源极度不足。另外,在办学经费方面,综合类院校有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应用类学科支撑,这些“经济效益”较好的专业可为其它学科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而师范类院校不仅缺乏非师范类学科的学术性支撑,也缺乏其它“收益较高”的学科资金帮助。
表2显示了工学类相关专业所占比重较大的现实格局,这必然导致地方本科师范院校陷入更大的资源困境。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不同于理工类院校,师范院校的“师范性”特点决定了办学收益的有限性,开办工科类专业既缺乏经验,又缺少雄厚的资金支撑,无论在专业师资、教学设施、实验实训等方面都无法与综合类、理工类院校同起点竞争,盲目模仿大多地方院校开办工科类专业只会使地方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