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优势专业是师范院校的优势,才是师范院校可以依托的“硬核”。在缺乏一流教师教育学科政策引领的现实下,如何整合现有资源,实现教师教育的转型飞跃,是地方师范院校破解瓶颈的突破点。教师教育专业集群发展无疑是地方师范院校特色发展的突破口。
可以整合校内教师教育资源,成立师范学院,把教师教育学科类专业、教育学类专业,以及继续教育类专业整合起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赋予师范学院人事权、财权等更多自主权,使师范学院可以独立运营教师教育资源,可以决定与校内、校外的合作与运营。虽然我国已有部分院校建立了独立的师范学院,但权力主体仍在学校层面,尤其与校外合作权方面,二级学院几乎没有话语权。
部分有区域优势的地方师范院校可以与区域内其它院校合作,共建教师教育。不能仅局限于校内资源的整合,专业集群的视野应进一步拓宽。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突破校内资源界线,可以建立与区域同类院校或中小学结合的教师教育联盟。这样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教育存在的具体问题,提高教师教育质量。
(三)在政府主导下引入市场原理,形成适合地方师范院校的转型道路
从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趋同率较高的专业中可以看出,多数专业是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建校初期就形成的主要专业,这些专业大多是学校的基础专业和优势专业。学校其它专业的转型依然要依托于这些基础专业。这些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已经付出了高昂的初始成本,并按照报酬递增的方式重复着现行运行模式,形成了相关利益群体,从学校内部转型很难实现质的突破。只有从学校外部入手,引入市场的力量,才是解决路径依赖的关键突破口。
1.在政府主导下引入市场原理
制度设计要充分考虑组织发展的历史脉络。只有在充分考虑原有制度路径依赖特征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更加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忽略政策脉络和历史的纯粹的政策模仿很可能导致政策失灵,因为教育问题的解决不能仅靠引进和模仿。如果不对每个国家独具特色的政治、社会、经济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很难保证政策的成功移植。”[5]必须承认的一点是,我国的高等院校主要是基于政治逻辑支配下的政府主导的管理体制及资源配置方式,即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教育资源的获得主要依靠教育行政部门的赋予,这种单一的资源依赖模式使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不得不依照资源授予者的行为偏好进行办学。虽然在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下政治主导话语有所减弱,但其作为制度设计中的主导地位却从来没有动摇。因此,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政府主导下引入市场机制,而非完全的“市场化”。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不同于其他类型的院校。据统计,在我国现有的112所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中,全部为公办院校,这就意味着,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办学经费的获得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由于师范院校的“公共性”以及组织自身的惰性特征,如果没有政府政策的强制性引导和市场的诱致性因素,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是很难主动进入市场、迎接市场竞争的。政府重点是通过政策来规范和引导地方师范院校分类发展。
2.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主动适应市场,克服路径依赖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管理者心智模式、信息不完备、初始成本等因素的影响,无效率专业长期存在并难以撤销。潘懋元先生认为,高等教育是适应市场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由“被动适应”走向“主动适应”②。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只有走出封闭的高校圈,与市场接轨,才能获得更多生存发展的机会。
第一,依托师范基础,走新型师范之路。不可否认,农村教师乡土信念不足,向城性流动现象严重仍是当前农村教师缺乏的重要因素。培养具有深厚的乡土情怀,愿意长期执教农村的优秀教师是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时代使命和重要任务,也是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突破口和立足点。美国20世纪90年代推行的“为美国而教”(TFA)实施20多年来,已拥有了9000多名成员,在美国35个州得以推广,为美国培养了大批愿意长期在农村从教的优秀教师。[6]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只有依托地方中小学,立足师范性特色,根据地方中小学的真正需求,有的放矢,才能培养出适合区域需要的农村教师。
第二,依托优势学科基础,争创一流专业。经过多年的本科发展,大多地方师范院校都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学科,虽然这些学科与“一流学科”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在省域范围、区域范围、学校内部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学科。这些优势学科在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科研成果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从这些优势学科入手,创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