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专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必然事半功倍。如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依托学前专业基础,围绕“0-12岁儿童成长价值链”布局学科专业,在教育服务、健康服务、营商服务三大专业集群上做足自己的优势专业。再如周口师范学院依托艺术学的优势学科基础,成功获得了音乐学省一流专业资格。
第三,根据区域产业特征,走新型专业之路。路径依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既得利益集团对现有资源的控制,并以报酬递增的方式运行现行治理结构,形成多重均衡状态。只有主动走向市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才能形成竞争模式,提高发展效率。例如常熟理工学院原本是在师范基础上建立的理工院校,并没有因为师范基础而影响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常熟理工学院依托苏南经济“制造业”优势,形成了机电工程专业群,设置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特色应用型专业。2019年,我国154所以师范为基础升本(仅统计1999年以后升本)的院校中,仅有61所转型为师范类院校,60%以上的院校都转型为了理工、综合、财经等其他类型的院校。[7]也就是说,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虽然具有“师范性”的路径依赖特征,但这种路径依赖并非不可克服,关键是如何利用好区域的资源环境、产业特征,走适合自身特点的新型专业之路。
注释:
①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主要指以师范命名的本科院校,不包括以师范命名的独立学院,如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等;也不包括非师范命名的仍有教育学院和教师教育专业的综合院校,如保定学院、河池学院、石家庄学院等。
②关于“适应论”的问题,笔者对潘懋元先生进行了咨询,以下根据潘先生口述材料整理而成。“根据系统论,教育是社会下的一个子系统,各因素间存在必然联系。进入大众化时代后,高等教育不仅与经济、政治文化发生关系,同时与人口、地理环境之间关系密切,如东部沿海地区高等教育比西部落后地区发达。一方面高等教育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政治民主、繁荣文化等。例如:地方高校设置什么专业不是靠拍脑袋、感兴趣就设置什么专业,而是根据地方产业发展、文化发展需要设置专业的;培养人才是为地方转型升级服务、推动地方产业发展服务的。现在很多地方院校很多专业并非建立在经济社会需要之上,而是建立在“我有什么兴趣、什么能力”而设置这个专业。如全国很多高校都设外语专业,那么所有地方都需要培养外语人才吗?有人反对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认为这条规律仅适用于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以技术为导向,厦门大学和北京大学仅研究高深学问,不适应市场,我们要搞高深学问,可以。你自己可以搞高深学问,但你的办学经费从哪来?你的毕业生是否要就业?国家需要一大批创新人才,需要数以万计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比创新人才需要得多的多。”
参考文献:
[1]侯小兵.师范院校办学定位的教师教育特色探析:基于全国107所普通本科师范院校“学校简介”的内容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12-16.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278-281.
[3]MAHONEY J.Path Dependence in Historical Sociology[J].Theory and Society,2000,29(4):507-548.
[4]ARTHUR B.Increasing Returns and Path Dependence in the Economy[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4:128.
[5]河连燮.制度分析:理论与争议[M].李秀峰,柴宝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302.
[6]ADAM M.Doing Good and Doing Well:Credentialism and Teach for America[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12,63(1):10-22.
[7]顾拓宇.地方院校转型的新制度主义多学科分析[J].职教论坛,2020(3):9.
(责任编辑刘第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