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媚
收稿日期:2020-06-28
作者简介:唐小媚,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处助理,教育学硕士。(广州/510030)
摘要: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意味着大学知识生产的逻辑取向发生变化,逐渐被纳入市场分配和社会消费领域,始于生产的实用性逻辑逐渐向大学知识生产领域渗透。学科作为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是知识生产的集合体。目前我国学科建设仍存在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不相适应的方面,这将会影响到知识生产的转化效率,阻碍知识的创新。因此,在我国学科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关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对学科建设的逻辑指向,既要关注知识的创新性,也要关注知识的分散性,对学科知识、学科组织、学科研究范式等进行深刻变革,以此回应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学科知识;学科组织;研究范式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数量与类型日渐多样,推动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大,大学、科研机构等知识生产组织进一步分化和扩张,始现于生产领域的实用性知识逻辑向大学学科知识领域渗透,大学知识生产服务社会的职能进一步强化,进而影响了其自身的生产模式,呈现出知识生产领域的应用性、跨学科性、多主体性等特征。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意味着传统单一的学科知识生产模式开始产生弊端,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应对社会问题的复杂性挑战、无法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等等。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倒逼传统学科建设的改革,因此,大学需要进一步变革传统的学科建设模式,培养时代发展所需的创新型人才,来适应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
一、知识生产模式转型
(一)知识生产模式1、知识生产模式2与知识生产模式3
自洪堡创立柏林大学以来,“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思想”便纳入到大学组织体系之中,科学研究由此成为大学的第二大职能。这种以教学与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知识生产模式,是一种对为真理服务的纯粹内生性知识的追求。学术界一般把洪堡创立的科学研究思想的知识生产模式称之为“模式1”。模式1是一种“知识即目的”的理念、价值观的整合体,遵循严谨的学术传统和学科范式,知识生产主要集中在单一的学科领域,关注知识的基础研究,局限于学科内部的知识积累,不涉及其他学科知识。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学已不再是单纯追求真理的学术机构,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经费来源的多主体性、学科组织分化和大学职能的多样化等因素使大学组织变得庞大复杂,逐渐发展成为克拉克·克尔所言的“多元巨型大学”。这也促使我们在思考“为什么要进行知识生产”时开始逐渐突破学科的边界。我们的知识生产不应再拘泥于以线性封闭的单学科为基础,而是要迈向“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知识生产模式2以及“以知识集群”为特点的超学科生产模式3。
(二)学科建设遵循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
在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1背景下,曾被称为“象牙塔”的大学知识生产主体强调以认知性为目标在学科内部去探求理论性知识,缺少学科间的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