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文 张灵 韩世姣
收稿日期:2020-09-07
作者简介:张一文,上饶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博士;张灵,上饶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韩世姣,上饶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上饶/334000)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影像辅助教学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JXJG-18-16-5)的相关成果。
摘要:“影像化生存”对“文本化生存”构成冲击,致使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兴趣日减。教师要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冲破“文本化生存”的束缚,开拓文本与影像相结合的新路。依托教育信息技术,选用现代视听文本,构建教学功能影像,压实影像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辅助作用,提升课程的情景化与吸引力,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影像化学习需要,催生课程发展新动能。
关键词:影像化生存;文本化生存;大学语文;教法改革
在视觉文化盛行的影像时代,“影像化生存”正日益成为年轻人的时尚。而把“影像”与“生存”较早地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群美术家与艺术策展人,他们在2004年的“上海双年展”中,把年展主题定为“影像生存”。从此“影像化生存”由现象而话题,绵延至今。其内涵在于:“我们的生活世界充斥影像,被影像包围、建构,由此又可以说,影像是我们的依之而生者,是images we live by。”[1]影像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
“影像化生存”背景下,当下大学生何以对《大学语文》意兴阑珊、兴味索然,致使该课程濒临边缘化生存境地?如何与时俱进、对症下药,挽救和提升学生对以“文本化生存”为主的《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本文以《大学语文》中比较枯燥的写作理论教学为例证,提出要改善教学供给侧,通过影像赋值课程,探究具有价值理性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一、近年来《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矛盾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百年老课,顶层设计对其还是非常有利的。大学语文教育在高校人才培育系统中的意义与价值有目共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除汉语言文学专业之外,其他专业普遍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大学语文》课程,在综合性大学与师范院校更是如此。因为众所周知的缘故,这个传统一度中断,华东师范大学是改革开放后重开《大学语文》课程的首倡者。即使是在台湾,也规定学生必须在大一甚至大二进修诸如《大一国文》或《大学国文》之类的学分课程。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些年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主要矛盾,是学生日益增长的影像化学习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文本化课程改革之间的矛盾。或者说,《大学语文》课程“文本化生存”态势与大学生“影像化生存”偏好,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矛盾,又没有得到很好的调节,导致该课程应有的吸引力流失和专业化水平下降。《大学语文》课程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也越来越不受教师待见,生命力萎缩,边缘化趋势明显。
“影像化生存”与“文本化生存”相冲突,有其必然性。前人研究表明:“读图时代”的到来形成了当代文化的“图像优势”,由此引发了一场“图文战争”,“图像主因型文化”将取代传统的“语言主因型文化”[2]。“媒介课程资源”在课堂实施中的广泛渗透,对传统的以纸质媒介为主的课程提出了挑战,可以通过课程资源管理来实现图文互补利用。也就是说,图像之于语言、媒介课程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