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现实当中,我们许多资深语文教师的教学习惯,还满足于一卷在手,抑扬顿挫的朗读,漂亮的板书,实质上的经验主义与填鸭式教学,偶尔也会在板书或PPT诸多的文字中,带入一两张解释的图片。殊不知,新的教学时尚往往是在大量优美的图片影像资料中,植入精炼的文字作为解释。尤其是当勤奋的大学生通过网络(例如网易公开课、中国大学慕课),很容易搜索并分享了他山之石后,对本土化老师的教学方法就更挑剔,更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此外,《大学语文》课程式微,还与教学管理脱不了干系。大学英语四级不过不能毕业,大学语文没有“过级考试”。有的省、市、校教改课题零经费,教师的教改积极性不高,核心期刊也很少发表诸如《大学语文》之类的教研成果。不少高校并无《大学语文》专任教师,该课教学通常不计入工作量,而是以“批发价”课酬,摊派给相近专业老师去讲授,水课多于金课。有的教学管理还停留在检查教师备课本、学生作业本的“本本”主义,只订购教材不买影像教学资料,类似的纸质化“文本化生存”,导致一种闭环,师生双方都困在环中,漠然视之,却也相安无事。
总之,与“影像化生存”的大学生短兵相接的“文本化生存”的《大学语文》,明显处于守势甚至是劣势。当“文本化生存”遭遇“影像化生存”,产生的矛盾冲突乃至课程危机,暴露出的教学问题,直接影响到有效培养大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升大学生人文修养与审美能力等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到《大学语文》课程的专业水准与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危机干预与积极面对。
二、《大学语文》教学矛盾化解的对策
本论认为,“文本化生存”与“影像化生存”很像是同室操戈,极有可能握手言和。两者的矛盾也许会长期存在,但并非不可调和。相对的“竞争优势”也有可能转化为绝对的“合作优势”。一味地抱怨学生受“影像化生存”裹挟而不认真学习《大学语文》,这于事无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矛盾化解与危机干预,在于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育,改善教学供给侧,翻转课堂。而影像化策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重要手段。特别地,“影像辅助教学”是本课题组一直在探索的连续性案例设计与危机解决方案。
前人研究表明,“影像辅助教学法”是教法改革的方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湖南大学罗宗宇教授在《基于文学与影像互读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初探》中,认为文学与影像互读,是改进课程教学的方法。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赵宪章的《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对此也多有涉及。[4][5]藉由影像赋值于课程,使课程增值,提高含金量,也有可能。例如,朱栋霖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初版时,微信还没问世,扫码看图无从谈起,而2014年第二版,则在每章开头,都附有微信二维码,学生可以扫描查看相关教学影像,这是文本与影像的“亲密接触”,能使教材与课程都得以增值。
2011年江西省高校教改课题“论现当代文学课堂融入影视资源的得与失”主持人廖美琳,认为“融入影视资源”可以优化类似课程教学。张青在《“视频辅助教学法”在耳科颞骨解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更从医学层面,支撑了影像或视频辅助教学的可行性。[6][7]可见,把多种现代视听文本与教学功能影像,分享给当代大学生,既能赋予《大学语文》课程以丰富的内容,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力,取得双赢结果,体现合作优势。
面对《大学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以影像化的思维,来适应新时尚,探索新路径。顺应“一屏万卷”新潮流,用健康向上、富含精神营养、镶嵌了知识点的影像,来引导大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培养影像素养,体现德育功能。而尊重与满足学生的需求,符合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事实上,信息技术辅助学科教学,早已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共识。本文认为,遵循《大学语文》教学规律,以《大学语文》教学所必需的影像资料在教改中“如何选择、如何应用、应用如何”为研究对象,探究“影像辅助教学法”之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方法与意义,是能够构建该课更受新时代大学生欢迎的“生本”教育案例的。从大学生的成长实际出发,发掘高品质现代视听文本与教学功能影像对《大学语文》教学的补充与辅助作用,也实在是学生厌学“倒逼”教师改革的结果。
三、行动研究:影像辅助教学法的应用
顺应《大学语文》教学矛盾化解的对策,本课题组展开了行动研究,并在《大学语文》课程的写作理论教学中,采用影像辅助教学法,使影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