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8集电视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云南卫视《经典人文地理》节目之《张爱玲的家庭背景》、重庆电视台《品读》节目之《髻》、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之《黄永玉凤凰城中讲述童年逃学趣事》《贾平凹和他的朋友及读者》等影像资料中,剪辑制作5分钟短片《范文作者趣闻1》,分享给学生。老一代教育工作者经常动手制作幻灯片,在“影像化生存”的今天,我们自己剪辑教育影视,构建教学功能影像,也是不忘初心、与时俱进的表现。
(2)第八单元《组织与结构》,课本也列出5篇范文,包括张中行《命运》、汪曾祺《葡萄月令》、陈从周《园日涉以成趣》、王蒙《春之声》、陈丹青《中国人为什么画油画》,旨在表明:立意与构思是文章的内在意蕴与脉络,组织与结构是它的外在体现。相对于立意和构思而言,文章的组织与结构是一种可以分辨的外在体现,它一般是具体的、有形的,可以体现为展开叙述、描写或者论述方式、角度和结构,更可以借助于许多具体的表现手段。组织与结构是文章的表达力和感染力的基础。[9]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与理解这些知识点,我们为学生选择播放了上海东方卫视艺术人文频道纪录片《今晚,一代园林大师陈从周》(23分钟)、经过剪辑处理的台湾“国立”教育资料馆《谈文章的组织结构》(18分钟)等影像资料。
我们剪辑制作的本单元5分钟《范文作者趣闻2》,取材包括CCTV《发现之旅》的《纪念张中行先生诞辰105周年座谈会》、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老头儿汪曾祺》、凤凰卫视《文化纪事》之《围剿王蒙》、西藏卫视《西藏诱惑》节目之《陈丹青的西藏往事》等,以多快好省的方式以飨学生。所建构的教学功能影像注重了内容的科学性。
(3)第九单元《修辞与风格》,课本的5篇范文,出于不同的作者之手,文体不一,修辞手法各异,风格也呈不同的面貌。或者幽默(林语堂《冬至之晨杀人记》),或者凌厉逼人(雷海宗《专家与通人》),或者讽刺(聂绀弩《韩康的药店》),或者率真洒脱、无所顾忌(韩美林《换个活法》),或者沉郁豪放(周涛《巩乃斯的马》),旨在向学生表明:修辞就是怎样把文章写得简洁、准确、明白、通顺,以便达到交流和表达的目的,如何表达得鲜明、形象、生动,以增强表达的效果。而风格就是作品中表露出来的,构成作者精神特性的形式。它是在文章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10]
为了让学生入脑入心,我们选择播放了从“中国大学慕课”下载的《认识修辞》(华北科技学院吴海娟老师播讲,10分钟)、北京大学新传学院陈汝东教授《语序句式语体风格修辞》(10分钟)等影像资料,进行辅助教学,也制作了作家传记式的教学功能影像,与学生分享。
在传统教学法组,我们实施并加强传统板书与常规PPT教学,没有刻意播放相关现代视听文本与教学功能影像,只在“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上传了相关视频供学生自学,以体现课程资源的均衡与公平。
3.教学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的是,本课题所指的“辅助教学”,是指以教师讲授为主,根据教学需要科学合理安排影像播放,做到适时适量,实现教师主讲、影像辅助的开放式教学。正如专家指出的那样:“影像只能也应当只是文学教学的一种参照和辅助。”[11]
所谓“适时适量”,必须符合教学规律,服务于课程需要。适时方面,一般来说,一节课内学生通常有三个容易走神的“关键时期”(开始上课时、一堂课大约进行到一半时、临近下课的几分钟)。这三个时段播放影像,效果最佳。适量方面,前期实验研究表明,每节课播放以不多于三个教学影像为宜,稍长的影像可以利用两节课中间休息时间分享。
与传统的多媒体课件教学相比,“影像辅助教学法”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辅助影像资料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配套同步与有机结合,使枯燥无味的写作理论知识,得到影像化阐释,克服了多媒体课件“书本搬家”、“电子黑板”、学生成了“观光者”等常见弊端,避免落入“讲不来,视频开”、“放片就像放水”等娱乐化、庸俗式电化教育窠臼。或者说,这是富含了任教者智慧成果的探索,具有价值理性,而不仅仅是工具理性,是教育理念与行动的创新,而不仅仅是教学工具的现代化。
4.教学评价与统计学处理
评价是在相对封闭的系统下,对于学生所获知识、原则、方法等的等级性评估。“随着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得到普遍认同,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也逐渐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12]本研究首先利用上饶师范学院颁行的理论课教学考核评价表,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评价。考核指标包括教学态度、教学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