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等方面内容,共计100分,20个细分项目。此外,通过课堂写作知识测试与问卷调查,进行专门教学评估。
成绩与对教学过程的总体评价,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首先使用Kolmogorov-Smironov检测数据的分布情况。对于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对非正态分布的数据使用Wilcoxon秩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计算。学生成绩以p<0.05、教学过程评分以p<0.0083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需要指出,利用数量分析技术,分析和确定有关因素间相互作用方式和数量关系,这在人文艺术类学科研究中,并不占优势。
(二)教改效果
从对比实验研究来看,差异性教学效果明显。
成绩方面,影像辅助《大学语文》写作理论教学实验组与传统教学组(对照组)学生写作知识成绩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成绩各分数段的人数比较,实验组学生成绩90-100及80-89分数段,比对照组分别高出10%及25%。分数在70-79、60-69、<60分数段人数,对照组分别相差8%、4%、2%。当然,写作不比自然科学,试题未必有标准答案,评分存在主观性。这样的分数上的统计学差异,要如何校准,才能更说明问题,还需要深究。
问卷调查评价方面,实验组与传统教学组学生对教学过程评价大有不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及总分符合正态分布,可以使用配对t检验,发现教学内容和总分有统计学差异(p<.04/5=.0082,双侧)。因教学态度,教学能力不符合正态分布,所以使用Wilcoxon秩检验进行数据分析,分析显示教学效果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81,双侧)。而在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因篇幅所限,相关统计表格从略。
(三)实证研究讨论
在学理价值方面,本研究提出“现代视听文本”与“教学功能影像”概念,影像择优进课堂与适时适量使用,以及所选标准、价值判断与美学追求,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所建构的连续性教学功能影像,在教学实验过程中扭转了《大学语文》课程“文本化生存”劣势。
在研究应用方面,差异性教学成果明显。本研究实验已表明:实验组通过影像辅助教学,能提升讲课效率和内涵,增强课程的情景化与吸引力,提高学生理解力、听课兴趣与学习成绩,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非实验组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对教学的评价(问卷调查),均相对落后于实验组。此外,实验组的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粘性”、地位认知与出勤率,也比对照组学生更为乐观。说明通过影像增值于课程,也提高了课程的地位,形成学生爱学、教师乐教的良性循环。
四、小结
创新的教学方式未必全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未必全非。以发展的眼光看,《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应该翻转,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信息技术辅助学科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表征。面对热衷于“影像化生存”的当代大学生,教师要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跳脱“文本化生存”的羁绊,依托信息技术与影像资源,压实学科影像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辅助作用,催生课程发展新动能,奋进大学新时代,开创语文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许江,高士明.影像与现实的反思:2004年上海双年展[J].二十一世纪双月刊,2005(4):88-93.
[2]周宪.“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J].文学评论,2005(6):136-144.
[3]杨锐,贾金媛.大学语文的困境与出路[J].长治学院学报,2015,32(1):103-105.
[4][11]罗宗宇.基于文学与影像互读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初探[J].大学教育科学,2012(4):35-37.
[5]赵宪章.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江海学刊,2010(1):239.
[6]廖美琳.关于现当代文学课堂融入影视资源的思考[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上旬刊),2013(7):88-89.
[7]张青.“视频辅助教学法”在耳科颞骨解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6(10):29-30.
[8][9][10]陈思和,张新颖.大学语文实验教程[M].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179-180,209-210,237-239.
[12]吴立军,田启波.评“教”还是评“人”?:基于学生评教的有效性研究[J].高教探索,2020(8):57-65.
(责任编辑刘第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