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岩李娜
收稿日期:2020-01-07
作者简介:刘岩,长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后;李娜,长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博士。(长春/130022)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高等教育国际化能力综合评价研究”(项目编号CIA130184)的成果之一。
摘要:国际高等教育对澳大利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澳大利亚从最初的教育援助到现在的教育贸易,其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经过了萌芽期、形成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其演变过程表现出以下特点:由分散转向整合、由经济利益驱动转向可持续驱动、由机构层面转向国家战略层面、由内部主导转向外部主导。从质量框架、质量保障体系、质量保障方法等方面借鉴其成熟经验,对我国开展国际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澳大利亚;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演变
一、研究缘起
澳大利亚是最早开展国际高等教育的国家之一,其高等教育系统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使澳大利亚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国际教育声誉。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区分了教育服务国际供给的四种模式,模式1:跨境供应(远程教育、虚拟教育机构、教育软件和通过信通技术提供的企业培训);模式2:海外消费(留学生);模式3:商业存在(即当地大学或卫星校园、语言培训公司、私营培训公司);模式4:自然人存在(教授、教师、在国外工作的研究人员)。在模式1(跨境供应)下,服务通过边界或虚拟教育跨越边界,而在模式3(商业存在)下,有外国投资设立分支/卫星校园、外资机构或特许经营项目。目前,模式1和模式3是发展中国家监管和质量保障的主要挑战[1]。澳大利亚国际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政府及各部门对其质量有严格把关,其政策体系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对澳大利亚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进行梳理,了解其演变的过程,有助于理解澳大利亚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政策轨迹,对我国制定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澳大利亚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演变
本文按20世纪50年代-2000年-至今对澳大利亚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演变的时间进行梳理,认为澳大利亚的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1950年到1980年;1980年到2000年;2000年至2010年;2010年至今。这样的划分主要考虑了以下两个因素:一是澳大利亚国际教育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的特点是教育援助(1950-1980),第二阶段是教育贸易(1980至今)[2],教育援助与教育贸易的出发点不同,其相关政策也大相径庭;二是虽然都是教育贸易,但由于其发展程度不同,保障政策的构成有较大差别,因此将教育贸易分成三个阶段(1980-2000,2000-2010,2010-至今)。如图1所示。
(一)1950年-1980年:萌芽期
根据科伦坡计划(世界第一批援助计划之一),大约有多达4万名学生来澳大利亚学习,主要来自亚洲。该计划支持发展中国家通过交换项目培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