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国际教育的主要目的,但经过了几十年的演变,其质量保障的目的不仅局限于获取利润,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成长、国际声誉、提高全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3.由机构层面转向国家战略层面
随着“国际教育2025”国家战略的出台,澳大利亚已将国际教育上升为宏观国家层面,成为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这一举措说明了澳大利亚的国际教育在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国际高等教育作为国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由最初的机构层面转向国家战略层面。
4.由内部主导转向外部主导
澳大利亚最初对国际高等教育的管制与约束来自于各类国家准则,这些准则规范了各个国际高等教育提供机构的活动,政府应用机构评估框架(IAF)来评估大学的表现,并没有专门对国际高等教育进行审查和评估,此时的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还是在国家准则下各机构的自我规范,即内部质量保障。直到2002年AUQA对澳大利亚的跨国活动进行审查,由此跨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开始实施外部质量的评估与审计。外部质量审计的目标是确保有足够的高等教育标准且可进行国际比较。大多数对外部质量审计有效性的研究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审计并没有改变高等教育,对机构及学生学习的提升并没有贡献,变化是通过内部评估及内外部运作环境而发生的;另外一种观点是如果管理有效且与内部系统和流程很好的对接,就可以激励大学自我评价并改善其核心业务和服务。有学者曾对澳大利亚公立大学进行研究,发现外部质量审计是大学改进的驱动力,当变化和改进作为内部评估过程的一部分,外部驱动的有效应用就会使改进成为评估的直接结果。外部质量审计对提升澳大利亚海外国际教育项目的质量非常有效。
(二)对我国的启示
1.明确战略目标和质量框架
清晰的战略目标和质量框架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保障。2005年,澳大利亚政府制定了“跨国教育质量框架”,虽然它并不是一个监管框架,却能够为澳大利亚国际教育提供重要的参考与决策依据。2016年,澳大利亚制定了“国际教育2025”国家战略,明确了国际教育未来要实现的目标。这些都为澳大利亚国际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引与保障。作为教育输入与输出大国,我国也应明确国际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制定相关的质量框架,约束提供国际高等教育服务机构的国际活动,规范服务流程,提高教育服务质量。
2.构建多层面的质量保障体系
质量保障并不是政府或高等教育机构或利益相关者某一个层面的责任,而是多方主动参与的结果,尤其对于国际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来说,其参与方众多,应确保教育质量的同时明确各方利益与责任。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模式应该基于三个关键要素。它们包括环境(国家和机构)、评价质量的方法(国家和内部),最后是评价该系统对国家层面、机构层面、基本单位和个人层面的影响。当前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框架在很多层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包括政府、个体大学、学生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成功之处体现在: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声誉,国际排名,内部质量管理系统,质量环,政府管制,基于绩效的资金,外部质量审计。我国在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中,首先,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创造良好的国际高等教育环境,吸引更多的国际优质资源;其次,实施国际高等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应履行其应有责任与义务,提供符合国家质量框架的国际教育服务;最后,加强内部与外部质量保障建设,设立专门部门负责国际高等教育质量的监管和审计工作,注重学生、社会及评估的反馈结果。
3.采用多种质量保障方法
质量保障方法的应用对促进质量提升有重要影响。澳大利亚高校在对质量进行评价和管理时采用了多种方式和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进行质量管理时,许多流程与国际实践相一致,如战略规划,运用关键绩效指标来跟踪和提高质量,在大学的某些领域进行标杆管理,对学术课程进行持续的审查、学院和学校的审查、研究中心的审查、行政单位的审查、特殊目的审查(海外国际教育)。通过调查学生、员工、雇主和社区来评估满意度,将毕业生应具备的特征融入课程中,在教学和研究中进行同行评议,聘请外部审查人员对高级别的研究项目进行审查,适度评估,闭环审查。除此以外,质量环也是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方法。2002年以来AUQA的外部质量审计应用了多种质量环。许多大学将质量环纳入其战略计划框架中。对所有澳大利亚大学质量框架的分析显示,82%的大学都应用了质量环如计划、实施、评价及改进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