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瑞常 康云菲
收稿日期:2020-04-29
作者简介:丁瑞常,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讲师,博士;康云菲,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5)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2017-2020年重大项目“‘一带一路’不同类型国家教育制度与政策研究”(编号:17JJD880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在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的世界趋势下,南部非洲地区发展对人力资本的需求与该地区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需要共同推动了 “南部非洲大学联盟”的成立。联盟早期通过开展研究、召开管理者会议与建设项目促进区域高等教育机构的能力发展,在2013年经历财政危机后,联盟转变了经营模式,延续了前期管理者会议与项目的形式,并积极构建合作关系以维持联盟的运转,但至今发展状况仍不太乐观。联盟若想扭转现有困境,需聚焦成员的独特发展问题,探索“从个体到区域”的发展路径,同时需促进区域内不同组织资源的整合与高效利用。联盟的发展经验与困境对我国开展中非教育合作与对非援助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南部非洲;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大学联盟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越来越多的地区为提升区域竞争力与话语权,以及解决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共性问题,纷纷选择建立高校区域性组织和推动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如东盟通过建立“东盟大学网络”、东盟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东盟大学”联合体等机构,推动东盟区域的身份认同与经济发展;[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所,致力于完善该区域高等教育体系,推动拉美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建设与发展;[2]欧洲29国教育部长签署《博洛尼亚宣言》,要求加强欧洲范围的高等教育合作,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3]等等。进入21世纪后,南部非洲地区开始尝试通过联合区域内高校力量,推动区域能力共建和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举措之一便是在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Southern African Development Community,以下简称“南共体”)的推动下,成立“南部非洲大学联盟”(Southern African Regional Universities Association,以下简称“联盟”)。但在随后的十余年里,联盟的发展并非像成立时大家所想的那样乐观,而是在期望与质疑并存的环境中坎坷前行,历经盛衰废兴。这一历程反映了南部非洲国家在推进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方面所做的探索,也透露出其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对于我国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推进中非教育合作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一、联盟成立背景
南共体于1992年成立,旨在促进南部非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发展。各成员国签订的共同体条约明确表述了南共体的发展目标:通过15个南部非洲成员国之间更深入的合作与一体化、良好的管理与持久的和平安全,促进可持续与公平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其中一体化是其实现区域发展目标的核心手段。[4]在发展过程中,南共体意识到人力资本是实现区域发展目标的核心要素,提升人才的核心素养、最大限度发挥人才的潜力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解决区域面临的社会与生态问题的关键手段,但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