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机构的教师培养能力十分不足,教师会派往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哈尔科夫及敖德萨的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培训。[2]
(二)苏联占领时期(1940-1990年)
1940年苏联与罗马尼亚发生战争后,苏联占领比萨拉比亚,并将其与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国合并,建立了摩尔达维亚苏维埃加盟共和国,首都为基希纳乌。由于此阶段局势动荡,文化与教育领域的专家大多被迫离开了比萨拉比亚。1940年,根据乌克兰中央政府的决定,约5000名工程师、技术员、经济学家、农学家及党务工作者重新分配到比萨拉比亚和布科维纳北部。同时期,苏联政府派865名农业方面的专家和1500名小学教师前往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但是,大批专家的到来仍不能解决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三分之一的小学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教师教育水平低下,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育秩序。因此,培养合格的教师成为摩尔达维亚苏维埃加盟共和国政府的当务之急。面对此现状,短时期内,政府在比萨拉比亚建立起了6所师范学校。1940年8月16日,摩尔多瓦国立师范学院成立,下设历史与哲学系、物理系、数学系、生物系和地理系。1950-1951年,该学院拥有7个院系,共有2368名学生和99名教师。
1940年,为发展国民经济,促进农业发展,政府相继建立了8所农业技术院校,基希纳乌农业学院在雅西大学农学院的基础上也开始建立起来。如今,基希纳乌农业学院发展成为摩尔多瓦著名的农业院校——摩尔多瓦国立农业大学,下设7个院系,为摩尔多瓦培养了大量人才。在音乐领域,1940年10月国立音乐学院创立,其前身是于1919年在基希纳乌建立的乌尼雷亚音乐学院。[3]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高等教育院校分散到俄罗斯联邦东部、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在此期间,摩尔达维亚教育学院以及摩尔达维亚历史、经济、语言和文学研究院在布古鲁斯兰小镇进行教学,农学院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进行教学。二战期间,一部分教师在战争中丧失了生命,加剧了师资力量缺乏的问题。1946-1950年,苏联政府开始进行扫盲运动,为所有学龄儿童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并专门拨款用于培训师资力量。
1946年,基希纳乌国立大学(今摩尔多瓦国立大学)、苏联科学研究院摩尔达维亚分院(今摩尔多瓦科学研究院)等机构相继成立,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各大院校也相继开设了博士课程。经济和法律领域,国家未开设针对经济学家和律师的培训院校。1946年,莫斯科经济学院和莫斯科法律研究院在基希纳乌开设非全日制课程。1950年,摩尔达维亚苏维埃建立了8所高等院校和36所技术院校,多数院校的建立是为了培养未来的教育、农业和医学人员。
1950年后,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大大增加,用于巩固高等教育院校的技术和物质基础,建立实验室,购买教学设备及教学研究材料,并大力开设夜课和非全日制课程。1964年,基希纳乌建立了一所理工学院,这是摩尔达维亚高等技术院校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发展。理工学院由国立大学工程和经济学院发展而来,最初培养电工学、土木工程、食品加工业领域的工程师。后来,它的教学范围扩展到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化系统、机械制造、建筑、轻工业等领域。1993年,理工学院发展成为摩尔多瓦工程技术大学。
1988年,每四个专业技术人员中就有一个从高等教育院校毕业,或在中等技术院校参加过中等专业培训。苏联占领时期,教师质量大幅度提高,为摩尔多瓦独立后国家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独立后的过渡时期(1991-2000年)
独立后的摩尔多瓦并不稳定,政局动荡,党派斗争,使得国家经济发展并不乐观,加上极端民族主义的影响,摩尔多瓦的发展道路步履维艰。受国家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影响,摩尔多瓦的教育发展情况也不乐观。1991-2000年是由苏联教育制度向国家民主教育制度转变的过渡时期。1994年摩尔多瓦提出国民教育新概念,1995年《摩尔多瓦共和国教育法》及其他相关法律开始生效,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是使摩尔多瓦教育体制与欧洲教育体制相协调。
政府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结构和教学管理方面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尤其在高等教育方面。同时,建立了一批新模式的院校,包括高中、初中、专科院校、职业院校,一系列新的国立大学也应运而生,一些私立高等教育院校的出现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1991年之后,又相继建立了几所国立高等教育机构。
20世纪90年代末,摩尔多瓦现代、开放的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