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4:教育史研究·明清江苏的科举实践与劳绩
上一页3   4下一页  
 
标题导航
2020年12月05日 星期六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明清江苏的科举实践与劳绩

  一城。苏州唐市镇,“文章道德之彦,掇魏高第者,先后辉映。”[27]江苏学风之猎猎,至今令人惊叹。

  五、明清江苏科举之家

  江苏的读书家风,塑造了很多书香门第。在科举大潮中,也塑造了全国最多的科举世家,为世间所传道。所谓科举世家是指一个家族中不但一代一门中有中举之人,甚至连续二代、三代乃至数代中皆有举人、进士者。清人王应奎曾如此形容江南科举传家盛况:“本朝桐城张氏二世阁老;昆山徐氏则兄弟三鼎甲;宜兴吴氏则五代进士;长洲沈氏、磁洲张氏、泰州官氏、常熟蒋氏,则四代进士;长洲彭氏则祖孙会状;德清蔡氏则从叔侄两状元。可谓超越前代也。”[28]

  苏州府出现了一批科甲大族,如常熟的蒋氏、翁氏,长洲的彭氏,吴县的潘氏等,举不胜举。潘氏在清代百余年间有35人等榜,包括1名状元及2名探花。《郎潜纪闻初笔》记载:“昆山三徐之太夫人,亭林先生女弟也。世称其教子极严,课诵恒至夜午不缀。……太夫人三子,皆登鼎甲。”[29]既以一门中有状元者也有家门传承,如彭定求、彭启丰祖孙先后成为状元,缪彤、缪曰藻父子前后大魁天下,翁同和、翁曾源叔侄皆高中魁首。

  常州也同样不遑多让,明清常州科举中举累世达到五世以上的家族有27家,有传12世的董氏(13名)、恽氏(22名)、庄氏(54名)等,传10世的瞿氏(13名)、刘氏(26名)、薛氏(17名)等,传9世的吴氏(21名)、钱氏(18名)、赵氏(16名)、杨氏(14名)等,传8世的卜氏(12名),传7世的段氏(5名)、唐氏(6名)、徐氏(9名)、吴氏(10名)等。仅恽家就出了17名进士,25名举人,22名贡生。更有甚者,常州府武进县庄氏一族中举78人(明代有6人中举,清代有72人中举),中进士者35人(明代有6人,清代有29人)。其子弟庄存与、庄培茵兄弟曾在同榜中一为状元,一为榜眼,所谓“兄弟鼎甲”。家族荣耀,绵远流长。

  无锡也是名门闪耀,梁溪流芳。无锡华氏一族在明清间出了36个进士。《锡山侯氏宗谱》称侯氏“科第蝉联,衣冠鹊起,云衱繁衍,蔚为望族”。而秦氏为“江南名族之冠”[30],从明天顺四年(1460年)的秦夑,到清末的秦瀛,出了3个探花,34个进士。其祖孙四代秦松龄、秦道然、秦蕙田、秦泰均皆中进士。此外,祖孙三代进士者有何汝健、何湛之、何栋如,嵇曾筠、嵇璜、稽承谦。其他如祖孙进士、父子进士、兄弟进士者更是数不胜数。

  作为江北文萃之地的学业重镇,扬州士人于科举斩获不断外,也产生了一些世代中举的门第家族。如扬州朱氏,有明一代,从八三公至朱纳夏的九代人中,考中进士2人,举人2人,贡生2人,而在清代,自朱纳夏之子朱尔远至朱学周的十代人中,亦出现了进士5人,举人10人,副榜3人,贡生至少38人。[31]

  这些科举世家的成功并非偶然,除了江苏崇文的环境熏陶,更重要的是这些家族能主观能动地去鞭策儿孙刻苦为学,形成了考业传承的家风,勉励子弟努力考取功名,以维持家族的科举传承。这些家族的长老通过各种办法,资助扶持族中子弟攻读课业,参加科举。如《咸丰毗陵恽氏家乘》称清代常州恽氏致仕还乡后,“一切不与户外事,惟日课诸孙。诸孙早就外塾,每晚问候斋中,必令背诵所习经史,率以为常。”一些大家族还为子弟读书创造条件,如常州恽氏家族中富贵者为族中贫穷子弟创办义塾,并为他们支付参加考试的车旅费用。正是在这样的家族支持下,学习着家族的榜样,一代又一代的江苏学子造就了这样的科举世家奇迹。

  在明清科举制度下,在崇文之风的不断渲染中,江苏科举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为世人留下了一系列科举故事,成就了那个时代的历史,也成为从我们这个时代回望科举,回顾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个窗口。

  注释:

  ①不含松江府3人。

  ②不含松江府3人。

  ③含松江府,清朝进士总数学术界多有争论,可参考毛晓阳、金甦的《清朝文进士总数考订》,见《清史研究》2005年第4期,63页。

  ④时为松江府,今属上海。

  ⑤本名录参照《江苏教育志》。

  ⑥即指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一名(传胪)和会试第一名(会元)。

  ⑦不含松江府3人。

  参考文献:

  [1]周道祥.江南贡院[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1页:封面
   第002页:封二
   第003页:刊物简介
   第004页:目录
   第005页:目录
   第006页:目录
   第007页:教育管理·我国大学校长角色发展的影响因子及评价研究
   第008页:教育管理·我国大学校长角色发展的影响因子及评价研究
   第009页:教育管理·我国大学校长角色发展的影响因子及评价研究
   第010页:教育管理·我国大学校长角色发展的影响因子及评价研究
   第011页:教育管理·我国大学校长角色发展的影响因子及评价研究
   第012页:教育管理·话语·权力·秩序
   第013页:教育管理·话语·权力·秩序
   第014页:教育管理·话语·权力·秩序
   第015页:教育管理·话语·权力·秩序
   第016页:教育管理·话语·权力·秩序
   第017页:教育管理·话语·权力·秩序
   第018页:教育管理·话语·权力·秩序
   第019页:教育管理·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伦理困境及其突围
   第020页:教育管理·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伦理困境及其突围
   第021页:教育管理·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伦理困境及其突围
   第022页:教育管理·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伦理困境及其突围
   第023页:教育管理·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伦理困境及其突围
   第024页:学科与专业·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专业设置:现状、问题与调整
   第025页:学科与专业·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专业设置:现状、问题与调整
   第026页:学科与专业·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专业设置:现状、问题与调整
   第027页:学科与专业·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专业设置:现状、问题与调整
   第028页:学科与专业·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专业设置:现状、问题与调整
   第029页:学科与专业·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专业设置:现状、问题与调整
   第030页:学科与专业·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专业设置:现状、问题与调整
   第031页:学科与专业·大学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及其对学科建设的启示
   第032页:学科与专业·大学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及其对学科建设的启示
   第033页:学科与专业·大学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及其对学科建设的启示
   第034页:学科与专业·大学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及其对学科建设的启示
   第035页:学科与专业·大学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及其对学科建设的启示
   第036页:课程与教学·“影像化生存”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新探
   第037页:课程与教学·“影像化生存”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新探
   第038页:课程与教学·“影像化生存”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新探
   第039页:课程与教学·“影像化生存”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新探
   第040页:课程与教学·“影像化生存”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新探
   第041页:课程与教学·“影像化生存”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新探
   第042页:课程与教学·运动处方理念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第043页:课程与教学·运动处方理念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第044页:课程与教学·运动处方理念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第045页:课程与教学·运动处方理念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第046页:比较教育·全美本科生博雅教育质量追踪调查项目研究与启示
   第047页:比较教育·全美本科生博雅教育质量追踪调查项目研究与启示
   第048页:比较教育·全美本科生博雅教育质量追踪调查项目研究与启示
   第049页:比较教育·全美本科生博雅教育质量追踪调查项目研究与启示
   第050页:比较教育·全美本科生博雅教育质量追踪调查项目研究与启示
   第051页:比较教育·全美本科生博雅教育质量追踪调查项目研究与启示
   第052页:比较教育·中美一流大学教学中心的职能比较研究
   第053页:比较教育·中美一流大学教学中心的职能比较研究
   第054页:比较教育·中美一流大学教学中心的职能比较研究
   第055页:比较教育·中美一流大学教学中心的职能比较研究
   第056页:比较教育·中美一流大学教学中心的职能比较研究
   第057页:比较教育·中美一流大学教学中心的职能比较研究
   第058页:比较教育·中美一流大学教学中心的职能比较研究
   第059页:比较教育·中美一流大学教学中心的职能比较研究
   第060页:比较教育·中美一流大学教学中心的职能比较研究
   第061页:比较教育·澳大利亚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梳理与启示
   第062页:比较教育·澳大利亚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梳理与启示
   第063页:比较教育·澳大利亚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梳理与启示
   第064页:比较教育·澳大利亚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梳理与启示
   第065页:比较教育·澳大利亚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梳理与启示
   第066页:比较教育·澳大利亚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梳理与启示
   第067页:比较教育·南部非洲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的进展与挑战
   第068页:比较教育·南部非洲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的进展与挑战
   第069页:比较教育·南部非洲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的进展与挑战
   第070页:比较教育·南部非洲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的进展与挑战
   第071页:比较教育·南部非洲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的进展与挑战
   第072页:比较教育·南部非洲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的进展与挑战
   第073页:比较教育·南部非洲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的进展与挑战
   第074页:比较教育·摩尔多瓦高等教育的历史变迁、特点与困境
   第075页:比较教育·摩尔多瓦高等教育的历史变迁、特点与困境
   第076页:比较教育·摩尔多瓦高等教育的历史变迁、特点与困境
   第077页:比较教育·摩尔多瓦高等教育的历史变迁、特点与困境
   第078页:比较教育·摩尔多瓦高等教育的历史变迁、特点与困境
   第079页:比较教育·摩尔多瓦高等教育的历史变迁、特点与困境
   第080页:教育史研究·明清江苏的科举实践与劳绩
   第081页:教育史研究·明清江苏的科举实践与劳绩
   第082页:教育史研究·明清江苏的科举实践与劳绩
   第083页:教育史研究·明清江苏的科举实践与劳绩
   第084页:教育史研究·明清江苏的科举实践与劳绩
   第085页:教育史研究·明清江苏的科举实践与劳绩
   第086页:区域研究·基于世界大学第三方指数评价的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竞争力态势分析
   第087页:区域研究·基于世界大学第三方指数评价的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竞争力态势分析
   第088页:区域研究·基于世界大学第三方指数评价的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竞争力态势分析
   第089页:区域研究·基于世界大学第三方指数评价的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竞争力态势分析
   第090页:区域研究·基于世界大学第三方指数评价的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竞争力态势分析
   第091页:区域研究·基于世界大学第三方指数评价的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竞争力态势分析
   第092页:区域研究·基于世界大学第三方指数评价的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竞争力态势分析
   第093页:区域研究·基于世界大学第三方指数评价的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竞争力态势分析
   第094页:区域研究·基于世界大学第三方指数评价的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竞争力态势分析
   第095页:高职教育·脱贫攻坚背景下高职涉农专业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第096页:高职教育·脱贫攻坚背景下高职涉农专业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第097页:高职教育·脱贫攻坚背景下高职涉农专业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第098页:高职教育·脱贫攻坚背景下高职涉农专业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第099页:高职教育·脱贫攻坚背景下高职涉农专业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第100页:教师与学生·存在、时效与合理?
   第101页:教师与学生·存在、时效与合理?
   第102页:教师与学生·存在、时效与合理?
   第103页:教师与学生·存在、时效与合理?
   第104页:教师与学生·存在、时效与合理?
   第105页:教师与学生·存在、时效与合理?
   第106页:教师与学生·存在、时效与合理?
   第107页:教师与学生·存在、时效与合理?
   第108页:教师与学生·存在、时效与合理?
   第109页:教师与学生·存在、时效与合理?
   第110页:教师与学生·存在、时效与合理?
   第111页:教师与学生·存在、时效与合理?
   第112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性骚扰治理中的大学生容忍度分析
   第113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性骚扰治理中的大学生容忍度分析
   第114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性骚扰治理中的大学生容忍度分析
   第115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性骚扰治理中的大学生容忍度分析
   第116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性骚扰治理中的大学生容忍度分析
   第117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性骚扰治理中的大学生容忍度分析
   第118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性骚扰治理中的大学生容忍度分析
   第119页:教师与学生·高校性骚扰治理中的大学生容忍度分析
   第120页:综述·国外博士生流失影响因素研究的进展
   第121页:综述·国外博士生流失影响因素研究的进展
   第122页:综述·国外博士生流失影响因素研究的进展
   第123页:综述·国外博士生流失影响因素研究的进展
   第124页:综述·国外博士生流失影响因素研究的进展
   第125页:综述·国外博士生流失影响因素研究的进展
   第126页:综述·国外博士生流失影响因素研究的进展
   第127页:综述·国外博士生流失影响因素研究的进展
   第128页:综述·国外博士生流失影响因素研究的进展
   第129页:综述·国外博士生流失影响因素研究的进展
   第130页:综述·国外博士生流失影响因素研究的进展
   第131页:封三
   第132页:封底
明清江苏的科举实践与劳绩
高教探索教育史研究·明清江苏的科举实践与劳绩084明清江苏的科举实践与劳绩 2020-12-05 2 2020年12月0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