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内部,香港高校师资力量、学术研究和国际化表现整体优于粤澳地区高校,但科教成果转化与毕业生培养结果表现平平。香港地区高校在CWUR RANKING的“研究成果”排名、QS RANKING的“学术声誉”“国际学生比例”“国际教师比例”“生师比”得分、THE RANKING的“研究”“论文引用”“国际化”得分以及ARWU RANKING的“高被引学者”“N&S论文”“国际论文”得分整体优于九市及澳门高校数据;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的CWUR RANKING的“毕业校友就业情况”排名与“研究成果”排名表现相差甚远,香港上榜高校在THE RANKING中“产业收入”得分处湾区内部高校中等水平位置,与其在THE RANKING中的其他指标的高得分与优异表现不成正比;在ARWU RANKING中,香港高校“校友获奖”“教师获奖”指标与“高被引学者”和“N&S论文”指标相比是短板。
对比各湾区中世界大学TUI排名最佳的四所学校:斯坦福大学(旧金山湾)、麻省理工学院(纽约湾)、东京大学(东京湾)、香港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的世界排行榜指标数据,CWUR RANKING“教育质量”排名、QS RANKING“雇主声誉”、THE RANKING“教学”和ARWU RANKING“校友获奖”得分表明,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精尖力量不足,一流高等教育的数量和质量落后于其他三大湾区。
三、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竞争力发展战略SWOT分析
(一)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分析
1.粤港澳大湾区地域辽阔、高等教育体量优势明显,三地资源融合发展空间大
粤港澳大湾区占地5.6万km2,珠三角地区面积共计5.495万km2,珠三角广阔的土地资源为扩展港澳高校办学空间与规模提供天然便利。2014年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正式运行,澳门大学以租赁珠海土地方式设立校区的成功经验对粤港澳教育融合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10]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院校共166所,珠三角高校共128所,占广东省高校总数的83.17%(128/154),占湾区高校总数的77.11%(128/166),内地高等教育体量优势夯实了湾区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基础。2019年末珠三角核心区GDP共86899.05亿元,占全省GDP比重80.7%,区域教育投入也呈现增长趋势,珠三角地区拥有广东省最多、最优质的经济资源,科技创新发展后劲十足。而香港拥有多间亚太地区最佳教学及学术研究成就的大学,分析港澳教育投入、生师数量等教育要素以及世界大学排名及分指标得分发现,港澳高校在学生国际化发展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表现优异。三地高等教育发展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教育和土地等资源的共建共享有利于促进内部高等教育的互补式发展。
2.粤港澳三地协同发展不均衡,湾区内部高等教育要素流动的动力不足
湾区内部城市间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与其他三大湾区相比高等教育顶尖力量薄弱。粤港澳大湾区三地高等教育基本数据表明,湾区内部城市间高等教育质量发展差异化明显,存在区域分布不平衡、一流大学与学科比例不高的问题,受经济发展水平、办学资源、地理因素等对生源与就业的影响,人才的供给力度不能支撑湾区经济的共同发展。四大世界大学排名指标排名/得分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精尖力量不足,港澳高校一方面国际化发展成熟,另一方面教育、学术成果转化程度不尽如人意;内地高校学生培养结果表现较好,但科技创新竞争力相对落后。对比各湾区中世界大学TUI排名最佳的四所学校的世界大学排名及分指标得分表明,粤港澳大湾区一流高等教育的“雇主声誉”“学术声誉”以及“国际化”表现都落后于其他三大湾区。世界大学第三方指数TOP100的大学仅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