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O战略:依托国家战略,明确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定位
提升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促进大湾区高等教育竞争力发展,首先需要清晰的战略定位。五个世界大学排名榜单中整体表现最好的是香港的高校,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上榜QS、THE和TUI世界大学排名前五的全部是香港地区大学,澳门和珠三角地区高校世界排名落后一截,同时顶尖大学空缺,国际竞争力亟需提升。《纲要》这一国家战略,是国家发展由注重数量增长转向强调质量提升的重要阐释,是对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提升全球竞争力的新引擎。[16]依托《纲要》规划,在港澳教育深厚的国际化基础以及三地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借助政府多年来对特区国际化发展的重视程度和湾区充足的高等教育资源,提升湾区整体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更好地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在全面开放的格局中发挥作用。
2.WO战略:借鉴世界一流湾区建设经验,促进湾区产学研链自主循环
从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世界大学第三方指数结果来看,澳门和珠三角地区高校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掣肘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该地区高校核心竞争力增长速度无法匹配逐年增多的高等教育优质资源投入。东京湾、纽约湾与旧金山湾等世界级湾区的本质特征——既是全球性的经济港湾,也是全球性的国际化人才港,以此有效支撑它们国际性金融中心、科技中心或产业中心的地位。[17]放眼世界,对标纽约湾“金融湾区”、旧金山湾“科技湾区”和东京湾“产业湾区”三大标识,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独具一格的定位标识,确立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规划:港澳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可依托珠三角教育和产业资源,加强教学成果转化,与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构建产学研合作发展链;珠三角地区高校则应把着重点放在科研产出与成果转化,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共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
3.ST战略:发挥高等教育体量优势,建立资源共享的区域合作模式
《纲要》明确大湾区多中心发展定位:“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发展应重点考虑如何发挥珠三角高等教育庞大的体量优势,借助香港国际一流大学办学经验,服务于大湾区多中心的城市群和产业发展,为其发展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高水平人才和科技创新动力;借助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平台,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内部教育、经济、土地等资源共享的区域合作关系,共促港澳与内地高等教育合作共赢。
4.WT战略:统筹规划区域高等教育中心,共促三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
纽约湾上榜世界大学TUI排名学校70所,入选TOP10学校有5所;旧金山湾被评价学校10所,其中7所排在TOP100,旧金山湾、纽约湾、东京湾这三大湾区,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更是区域高等教育中心,打造区域高等教育中心是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路径[18],有助于进一步缓和湾区“一国两制”基本国策下的体制矛盾,化解区域内高等教育“上层建筑”建设问题。三地“合作办学”体现了湾区学校属地的融合,但真正的学校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没有衔接在一起。粤港澳教育合作发展目前较多着眼于短期性、事项性的合作,对于当中的价值意义和策略路径仍缺乏进一步地深度挖掘。[19]打造高等教育品牌应以质量为先,合作办学已初步实现了湾区高等教育“量”的扩张,而“量”如何突破为“质”的转变是我们需要把握的发展重点。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竞争力的提升,需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群,打造湾区内部的高等教育中心,促进高等教育融合发展。
四、结语
本文运用世界大学第三方指数工具结合SWOT分析方法,对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竞争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定性分析。世界四大湾区中,粤港澳大湾区地域辽阔,教育资源丰富、优质,但与其他三大湾区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发展水平相比,竞争优势微弱,湾区内部高等教育交流动力不足,三地高校的差异化发展制约了湾区高等教育融合与协调程度。基于上述分析研究,尝试对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提出明确湾区标识与国际化战略定位,打造区域高等教育中心,建立资源共享的区域合作模式,取长补短,促进湾区高等教育产学研发展良性循环等发展策略。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潜藏的内部能力和面临的现实挑战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分析,政府、高校及社会各界持续助力推进湾区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