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秋云
收稿日期:2020-07-01
作者简介:邱秋云,广东科贸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广州/ 510430)
*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涉农专业课程思政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YJE710002)、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研究项目“‘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涉农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9JKDY064)的成果之一。
摘要: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作出的战略部署。涉农高校大学生投身于脱贫攻坚的实践活动,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之需。将脱贫攻坚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教育载体、丰富教育内容,为高职涉农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提供生动而又现实的教育素材。通过阐明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分析推进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探索加强和改进课程思政的方法途径,对提升高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脱贫攻坚;高职涉农专业;课程思政;实现路径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新时代党的重要历史使命。在脱贫攻坚战中,农业职业教育发挥着重要的“扶智”和“扶志”作用。涉农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立志强农兴农,积极投身于脱贫攻坚的实践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努力。课程思政是将价值引导融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对促进教师落实教书育人主体责任、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涉农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实施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坚持问题导向,理性看待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困难与挑战,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新路径,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创新型人才,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新的贡献。
一、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价值
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观,注重在课程教学中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关键时期,将脱贫攻坚融入涉农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丰富教育内容,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阐释力,对提高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1]然而,高校中还不同程度存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尚未很好地形成育人合力。为此,学校应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教师育人的主体作用,让所有老师都承担起育人责任,在教育教学中充分体现立德树人。同时,将脱贫攻坚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国情、体察省情民情、掌握农村发展现状,使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