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6]课程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健全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是课程思政有效实施并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然而,不少高校尚未形成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课程思政建设的考核评价及监督检查机制不完善。一方面,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缺乏主动融合思政课教师和其他课程教师共同实施课程思政的责任意识,没有为思政课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构建起信息沟通、教学交流、教学资源共享等合作协同机制。另一方面,许多学校尚未构建对开展课程思政的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监督检查机制也不完善,影响课程思政的常态化发展及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
三、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选择
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其中心环节。课程思政归根到底是育人工作,其出发点和终结点都是为了育人。涉农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教育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课程思政的建设中,促进教师紧紧围绕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保证课程系统性与完整性的基础上,凝炼课程的育人元素,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提升课程思政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确保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相辅相成,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发展和农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与期待。
(一)加强顶层设计,形成育人合力
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核心部分是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育人。当前,不少高职院校没有充分认识课程思政在落实立德树人上的关键作用,也没有有效整合各类课程的思政知识,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不仅要提高思想认识,更要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通过统筹学校各要素,从全局性、整体性和战略性角度探寻制约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解决之道,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实落细。
1.做好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课程思政是高校育人的系统工程,高校需要认真做好顶层设计、全面规划、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学校党委要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摆上重要的位置,作出总体规划和部署安排。通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统筹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工处、各二级学院等部门育人的职责任务,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构建全员参与、全课程协同发展的课程思政体系[7];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机制;通过加强教师的教育与培训,提高教师的育人思想认识,凝聚育人的广泛共识,促进教师主动承担课程的思政教育,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并将上述建设的目标任务以“任务书”形式,明确建设的“路线图”“时间表”,确保课程思政落地落实。
2.做好专业层面的顶层设计。课程思政的有序推进,需要学校的总体规划,专业层面的积极推进,任课教师的有效实施,并形成持续改进机制。专业的人才培养是紧紧围绕本专业的核心素养而展开的,并由若干课程组成课程体系。课程是专业的组成要素,课程思政育人作用的发挥必须紧紧依托专业建设,服务于专业建设。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教学标准是基础。课程教学标准的修订应围绕人才的培养目标,着力从学生未来所在的工作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出发,通过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再造,实现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从而实现育人和育才的统一。
(二)提升育德本领,增强育人能力
实施课程思政,关键在教师。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将影响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教师只有深刻理解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明确课堂教学的德育责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价值引领自然而高效地融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教师要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视角、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
1.强化教师育人意识。教师是否具有强烈的育人责任意识,将影响其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学校应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教师对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理解掌握,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自觉承担起育人的责任。同时,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着力从制度上进行激励与约束,引导教师将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提升教师育人的使命感,促进教师自觉地担负起课程的思政教育责任。
2.推动教师找准育人视角。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实现,需要找准育人视角,选择正确的价值维度。每个专业都有具体而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并由若干课程组成课程体系。教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对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