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课程所蕴含思政内容的把握以及教育方法的运用,将影响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实现。为此,教师应紧扣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育人维度对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不断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完善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并找准课程思政的育人视角,促进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专业技能训练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使立德树人在课程教学中落实落细。同时,通过构建平等、融洽、充满关爱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教育的亲和力,让教师做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引路人。
3.提升教师育人能力。课程思政是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实现润物无声地育人。教师能否有效凝炼课程的思政元素,事关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教师只有对课程中所蕴含的诸如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思政教育内容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准确有效地凝炼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为此,学校应通过开展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专题培训、集体教研等形式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要发挥思政课教师对其他课程教师的带动引领作用,指导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与教育方式方法,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能力,解除思想困惑,主动担负起课程的育人责任,使课程思政落地落实,见功见效。
(三)用活思政元素,提升育人效力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是教育主体、客体、中介、目标、内容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指教育者所传授的教育内容得到环境的支持和验证,被客体认可与接受,客体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提高、相关能力得到增强,或者客体形成了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并能反映正确价值观念的奋斗目标、理想追求。[8]这充分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与导向功能的有效实现与教育者所传授的教育内容紧密联系。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有赖于教师对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挖掘凝炼与教学运用。
1.用活农业行业励志素材,抒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讲理论要接地气。将学生身边先进人物事例融入课程教学,使教育更亲切、生动,学生学有榜样、做有追求。教师应结合课程的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运用农业行业以及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中涌现的先进励志事迹教育引导学生,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其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思想上更加笃定,立志强农兴农。同时,学校也应通过举办讲座、论坛等形式,邀请企业精英、优秀毕业生代表走进校园讲堂,与学生分享其奋斗历程、抒发其家国情怀,激励学生奋发有为。
2.用活农耕文化的经典故事,提高学生对“三农”的思想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宝贵资源。[9]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基,它凝聚着亿万农民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随着历史变迁、发展,各地也相应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农耕文化。教师应通过挖掘和整理当地的农耕文化,凝炼其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赋予传统农耕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将其有针对性地融入到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提升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如举办“农耕文化节”、组织学生参加当地举办的“农民丰收节”等活动,让学生体悟“三农”魅力,理解把握传统文化精髓,提高对“三农”的思想认识。
3.用活农业农村的发展成就,坚定学生服务“三农”的信念。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让人民吃得放心”。同时,家庭农场、农村电商的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新时代精勤农民、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培育以及5G、无人机、智能机器人、遥感技术等农业科技的应用,有力地推动农业农村的发展,展现农业农村广阔的发展前景。教师应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有针对性介绍农业农村的发展现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也要充分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参与农村科技特派员、志愿服务等具有农科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进农业企业、深入农村大地,实地了解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机遇,思考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 +”将农业与其它行业融合,激发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实现人生价值。
4.用活课程教学的实践素材,提高学生解决“三农”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不仅促进学生深化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涉农专业有种植、养殖、加工、营销等不同类型专业,实践教学也因专业不同呈现不同的要求与模式,体现鲜明的专业特点和区域特色。涉农专业应紧跟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按专业相适应的要求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注重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