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4]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国家重点建设高等学校的本科课程主讲教师,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或讲师职务。”[5]国家规定的大学教师的学历要求已然从1994年的“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变为2001年的“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或讲师职务”。
另一方面,从受教育质量来看,在博士学位日益普及化的当今,高校对毕业生教育背景的要求逐渐由数量转变为质量。高校教师的毕业院校在学术职业聘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除了与国外高校一致的,好的学校更愿意从本国好学校聘请毕业生外,我国还出现了大力引进海外人才的趋势。当名校、海外博士不断涌向我国学术劳动力市场时,为了进一步对人才进行筛选,高校又对应聘者第一学历的毕业院校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所谓的“出身论”或第一学历歧视。胡懋仁(2018)在其《学历出身》一文中就曾提到现在高校招聘时的这种现象:“而对于‘985’、‘211’学校来说,你一个博士生,即使博士学位是从一所‘985’或者‘211’的学校里拿到手的,但是由于你的本科毕业学校并非‘985’或者‘211’,那么对不起,我们还是不能用你。有的学校理由就是你本科不是‘985’,不是‘211’。”[6]作为筛选人才的一个信号,第一学历歧视在当下我国学术劳动力市场愈演愈烈,关于毕业生因本科院校不好而被高校拒绝的报道屡见不鲜。
根据信号筛选理论,在信息不对称时,教育是劳动力市场中筛选人才的关键。由于教师学历背景的丰富,学术劳动力市场中可供筛选的教育信号就更为多元。那么我国学术劳动力市场中是否存在对人才的多重筛选?若存在,其存在是否合理?各层学历的影响是否有差异?其历史变化情况怎样?带着这些疑问,本文将利用“亚洲学术职业变革”对我国28所公立高校的1683位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聘任影响的调查数据,对我国学术劳动力市场中多重教育信号的存在性、时效性和合理性进行检验。
二、文献述评
学术劳动力市场是普通劳动力市场的子市场,由有意愿与能力从事学术工作的人才、有需求聘用教师的高校和劳动力价格三个要素构成。[7]学术劳动力市场既有非学术劳动力市场不具备的一些特性,也有与非学术劳动力市场相同之处。比如,学术劳动力市场中供需双方的信息也是不完全的。在这样的市场中,教育的信号作用较大,如西方学术劳动力市场中的博士科系声望以及我国的“出身论”等。
(一)西方学术劳动力市场中博士科系声望对教师聘任的影响
国外学者早已利用博士互聘网络的方法,证明了博士阶段的科系声望与就职科系之间显著的正相关关系。[8,9]声望的提高会使某一机构的博士毕业生获得更多、更好的教师职位,并增强其在本学科领域的影响力。[10]相较之下,国内学者虽然对此问题关注和研究得较晚,但也都发现好学校更倾向于从好学校聘请毕业生任教。[11-13]
对此,学者从各自视角给予了充分解释。朗(Long,1979)认为,博士学位的声望可能与表明他作为科学家的能力有关,博士声望与招聘部门的声望之间的相关性将反映科学界对奖励的普遍性分配。[14]布雷内曼(Breneman,1988)认为,学术劳动力市场实际上是一个被各类差异显著的组织所划分的多元系统。高校之间的人才交换网络可能并不是开放和自由的,有着较强的封闭性和排他性。[15]科尔兄弟(Cole,1989)则认为,在好的高校读研使得青年学者在早期得以接近学术界最伟大的头脑,这为他们后期职业的准备提供了帮助。[16]伯里斯(Burris,2004)认为,学术系科声望是社会资本的一种形式,即学术系科在学会和社会交换网络中的位置效应。[17]而高校社会资本的多少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发展。当高校外部网络关系广泛、高校内部网络关系和谐时,高校发展的机遇就多,发展的空间就会扩大;反之,当高校外部网络关系断裂、内部网络关系冲突时,高校的发展就会面临困境。[18]
(二)竞争化背景下我国学术劳动力市场中的“出身论”
在我国,随着单位制的瓦解和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治理项目制模式的构建[19],学术职业的准入越来越趋于竞争化。在竞争化的背景下,精英大学对学术人才优中选优,获取精英大学的教职难上加难。[20]另外,比西方更严格,除了博士毕业院校外,我国对第一学历的看重也不容忽视,很多高校在招聘时对毕业生的第一学历有所限制。
第一、第二学历的区分原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