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否长效:教育信号的历史变革
与上文一致,本文将高校教师的入职时间划分为1990年以前(13.28%)、1991-1998年(20.97%)、1999-2006年(30.09%)以及2006年以后(31.66%)四个时期。③在区分教师的入职时间后,本文对四个时期入职的教师分别构建二元logit模型来讨论在不同时期影响教师进入“985”和“211”院校执教的因素。然而,同一模型内、不同回归模型之间的系数并不能直接比较大小。为了对比不同教育信号在不同时期对学术职业聘任影响大小,本文选择系数集束化(Sheaf Coefficients)的方法进行处理。系数集束化最早由海斯于1972年提出,目的是让回归系数的大小可比。[50]国内不少学者都利用这种方法研究了多个要素对结果变量的影响作用。[51-53]在二元logit回归的基础上,本文将影响教师聘任的因素归纳为个体特征(性别、政治面貌)、学科、家庭背景(父亲职业、出生地区)、学历(本、硕、博)、第一学历院校、最高学历院校六个维度。本文对四个时期、两个因变量的8个二元logit模型进行了系数集束化处理。这样一来,便可清晰对比和分解第一学历、最高学历在不同时期对学术职业聘任的重要程度。
如表4所示,在1990年以前,家庭背景和最高学历的毕业院校对进入好学校执教的影响较大,第一学历的影响并不明显。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在1991-2006年间,家庭背景的影响逐渐减弱,学历(受教育程度)和最高学历的毕业院校影响最大,同时第一学历毕业院校的影响开始增强。到2007年后,在博士学位普及化后,学历(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不再那么强烈,第一学历和最高学历的毕业院校成为教师进入高层次院校执教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各类信号影响程度的变化趋势绘至图4。不难发现,想要进入精英院校执教,第一学历的影响越来越大,家庭背景的影响越来越小。虽然学历曾对进入高层次院校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教师学历水平的趋同,当所有应聘者的学历普遍达到最高,受教育年限已经无法区分的时候,毕业院校的背景就更为重要了。另外,最高学历的毕业院校虽偶有波动,但在各个时期都是影响着教师进入高层次院校的主要因素。在2007年以后,虽然第一学历对进入“211”以上院校的影响最大(25.57%),但若想进入“985”高校执教,最高学历的院校背景仍处于主导地位(4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