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根书 宋亚萍 牛梦虎
收稿日期:2020-06-01
作者简介:陆根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主任、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宋亚萍,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牛梦虎,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助理研究员。(西安/710049)
摘要:博士生流失是国外研究生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通过对1990-2019年国外115篇相关文献的系统分析发现,博士生流失是学校、同伴、家庭、劳动力市场等外在因素与学生个体内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方面,学校作为博士生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和主要参与方,对博士生及其流失的影响更为广泛和直接,同伴、家庭和劳动力市场因素的影响力相对较小。内因方面,学生心理因素是导致流失的核心与关键。国外博士生流失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为防止我国出现博士生高流失问题提供了有益思路。
关键词:博士生教育;博士生流失;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回顾国外博士生教育发展历程,尽管各国在教育制度、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博士生高流失现象先后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爱沙尼亚、南非等国家不断上演,俨然成为了一个国际性教育问题。早在1966年斯塔克(Rodney Stark)的调查就发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博士学位完成率仅为32%,有60%以上的学生流失或以硕士学位结束学业。[1]2010年,《美国研究生教育未来之路》报告仍指出,超过40%的博士生未能获得博士学位。[2]澳大利亚理工类博士生5年内的流失率为33%。[3]匈牙利最近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约20%的博士生选择主动退出,另有部分学生被学校清退,完成率不足50%。[4]在爱沙尼亚,博士生的毕业率远低于欧洲65%的平均水平。[5]这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可以说看似偶然的现象其实是教育历史发展阶段的必然,概因为教育组织自身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联具有某种节奏和规律性。
从质量控制的角度来看一定比例的流失率是有利的,但不容忽视的是,流失对各相关利益主体均有负面影响。首先,它会令博士生沮丧,丧失自尊或将自己定义为“失败者”;诱发抑郁症等心理问题,甚至引发暴力和自杀行为。[6]其次,它会减缓导师相关科研项目的进展,造成国家和学校资源的浪费。[7]最后,致使博士生流失的因素可能同样会对其他学业坚持者产生危害,进而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
近年来,我国博士生流失问题也已初露端倪。据某大学调查发现,2007-2015年间退出的研究生中,博士生比例约占51.5%。[8]有些学校的长学制直博生在博士生资格考试前申请退出比例高达30%。[9]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流失?如何预防高流失现象的发生?这些问题不仅是重要的理论问题,更是重大的实践课题。令人遗憾的是,博士生流失现象虽已渐趋进入国内研究视野,但由于起步较晚,学界对相关影响因素认识不足。鉴于此,本文通过对1990-2019年国外115篇相关文献的系统分析,重点从外因、内因两大维度,明晰各因素对博士生流失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旨在深化人们对国外博士生流失原因的了解,为防止我国博士生高流失现象的发生提供有益启示。
一、文献收集及研究成果概况
本研究利用“Google Scholar”、“Web of Science”、“SAGE”等外文数据库,以“Doctoral Attrition”、“Doctoral Dropout”、“Doctoral Retention”、“Doctoral Persistence”、“Doctoral Completion”为关键词,将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