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在1990年1月至2019年12月进行文献检索。此外,相关论文的参考文献也被纳入本研究范围,共收集到171篇文献。随后按照如下标准将不符合要求的文献剔除:(1)没有明确的研究结果;(2)未明确将“博士生”从“研究生”中剥离出来;(3)重复发表;(4)通过现有途径无法获得全文。最终选定115篇文献用作分析,文献概况如下。
(一)数量分布
图1显示,1990-2019年期间,国外博士生流失影响因素相关的发文量总体呈波浪形态,其中1993、2004、2012、2014和2017年数量较多,其他年份相差不大。图2表明,研究成果来源于美国、加拿大等16个国家,其中美国以80篇的发文量位列第一,可见其在该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
(二)文献类型及来源
此次分析的115篇文献,文献类型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著作等5种类型,其中期刊论文89篇、会议论文10篇、博士学位论文5篇、研究报告5份、著作6部。占比最大的89篇期刊论文共涵盖54种期刊,如表1所示,发文量在3篇及以上的期刊共有6种,发表数量最多的是《国际博士研究》(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octoral Studies),占文献总数的8.70%;其次是《高等教育研究》(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共发表9篇,占比为7.83%。
(三)文献研究方法、研究理论与作者单位
将文献研究方法按照定量、定性及混合研究进行分类,其中定量和定性研究分别占38.26%(44篇)、48.70%(56篇),混合研究占比为13.04%(15篇),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现象学研究法、民族志研究法等。文献常用的理论包括整合理论、社会化理论、归因理论、社会支持理论、动机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匹配理论、弹性理论等。对作者单位进行分析,有97.12%的文献通讯作者单位为大学,剩余2.88%的作者单位为世界银行、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美国研究生教育委员会等国际性组织。
二、博士生流失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分析
本研究以115篇相关文献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