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于家庭支持,还应囊括家庭收入、家庭文化、主要家庭成员的职业和学历等要素,这些方面对博士生流失的影响需要未来研究进一步明晰。
4.劳动力市场因素
博士生的学术命运最终与劳动力市场紧密联系。以往研究表明,劳动力市场因素也是影响博士生流失的一个重要方面。获得博士学位的预期收益会促进或阻碍博士生完成学业。[37]此外,如果当前或预期未来博士毕业生“供给过剩”,就业机会匮乏,则不利于学业完成。如戈尔德(Chris M.Golde)研究发现,就业机会匮乏及获得终身教职的艰难道路,促使学生重新思考完成学业的必要性。[38]从动机理论看,博士学位的价值和就业形势会影响学生攻读博士学位的动力;从理性选择理论视角看,获得博士学位的预期收益越高、就业机会越多,流失的可能性越小。上述结论表明,既有研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未来就业收益和职业发展前景两方面,缺乏对人职匹配度、就业质量及更为宏观的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等因素的考量。
(二)影响博士生流失的内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1.学生个体心理因素
(1)动机、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动机作为激发人类行为的驱动力,对博士生流失决策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洛维茨(Barbara E. Lovitts)指出,在独立研究阶段,对研究课题本身的兴趣是博士生学业坚持的重要决定因素。[39]霍斯金斯(Christine M.Hoskins)发现,拥有强烈外在动机的博士生更有可能坚持下去。[40]追根溯源,这可能是因为动机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发展的力量,拥有较强读博动机的博士生,面对挫折时的容忍度较高,且更有克服困难的动力。自我效能感作为解释人类在特定任务中努力程度的重要指标,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术产出、学业进展,也对博士生流失有重要影响。如艾伦(Peter Allan)等人认为,低自我效能感是博士生流失的主要原因。[41]然而,动机、自我效能感作为两个关键变量,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处于何种位置?哪些因素是它的前因?它又如何作用于流失?这些都可以作为未来研究的重点加以考察。
(2)期望的影响
期望是个体根据自身能力和经验,在一定时期内希望达到目标或满足需要的一种心理活动。戈尔德(Chris M.Golde)等人指出,博士生的期望主要表现在对学科实践和未来职业生涯的期望两个方面。[42]就前者而言,当学生以理想主义态度开始博士学习时,如果现实与理想差距较大,则易因幻想破灭而流失。就后者来说,博士生在入学前如果通过观察或重要第三人的观点构建了理想化的教师职业生涯图景,入学并了解更多信息后发现教师生活不平衡、忙碌、以工作为中心等事实,并意识到这将是自己成为该学科教师的真实生活写照时,可能会对原本笃定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产生怀疑,从而促使其放弃博士学习。由此可见,期望的满足程度越低,博士生流失可能性越高。这可能是因为期望与学生的学术及社会整合、学习承诺正相关,即如果学生的期望满足度越低,其越有可能对学业作出较少承诺并拒绝融入学术及校园生活。[43]而较低水平的学习承诺,会减少学生的学习时间投入和学业努力程度,学术及社会整合不足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孤立”和“隔离感”,进而直接或间接导致流失。但是,仅从对学科实践和未来职业生涯的期望两个方面考察博士生的期望显然是不全面的。因为博士生在入学前的心理期望可能同时涉及就读学校内的一切人、财、物、组织管理及自身的学业进展、学术产出和未来就业等方面,因此应在未来全面考察不同类型的期望对博士生流失的影响。
(3)毅力的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博士生在漫长的就读过程中,会产生孤独、无助、不确定性、挣扎、自我怀疑等负面感受,此时毅力对于成功获得博士学位的重要性不证自明。[44]与毅力含义相近的还有弹性(resilience)、尽责性(Grit)等概念,其中弹性是一种应对逆境并克服最具挑战性环境的能力。学术弹性则表现为尽管面临许多困难,个体仍坚持实现学术目标的能力。有学者发现,克服生活困难和论文挑战的决心及在逆境中坚持下去的弹性是获得博士学位的重要因素。[45]尽责性则是个体对目标的热情与坚持,具有尽责性的个体不仅可以完成短期目标,而且能够不断追求长期目标。克罗斯(Ted M.Cross)发现,尽责性与美国在线学习的博士生学业完成率正相关。[46]可见,虽然学者们从毅力、弹性、尽责性等不同概念出发研究其与流失的关系,但无论名称如何变换,他们的核心目的仍在于调查这种“坚持性”的影响。
(4)拖延与完美主义的影响
拖延和完美主义,被认为是两种“自我破坏、自我妨碍”行为,直接或间接影响博士生流失。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