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拖延是指推迟重要或必要的任务直至最后时刻。完美主义是指设定过高标准和目标,学术中的完美主义则是人们对完美成果的持续坚持,其结果是试图不断修改直至没有任何缺陷或最终放弃努力。研究表明,具有“拖延和完美主义”特征的博士生流失可能性较大。[47]究其缘由,是因为拖延者更加焦虑、抑郁、悲观,且具有完美主义、低自我效能感、低控制感、低挫折容忍度、低自尊、害怕失败等特征。[48]追求完美主义的个体往往具有较高的压力和成就动机,更有可能神经质、回避、依赖、抑郁和拖延。[49]由此可见,拖延、完美主义特征会与抑郁、自我效能感等因素交叉影响博士生流失。
(5)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众所周知,攻读博士学位作为一项耗时耗力的智力工程,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予以保障。在就读过程中,来自生活、经济、学术等方面的压力可能使博士生罹患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从而影响学业完成。加德纳(Susan K.Gardner)的一项定性研究发现,导致博士生流失的大部分个人问题与“心理健康水平”有关。[50]这可能是因为患有心理疾病的博士生,往往环境适应性较差,无法正确看待挫折,也不善于进行自我调节。然而,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如何将它具体化为可直接测量的指标,是相关研究亟需进一步思考的。
2.学生个体非心理因素
(1)性别、年龄、种族、公民身份及婚姻状况的影响
性别对博士生流失的影响,有学者认为两者并无关联[51],但较多研究发现女性流失率高于男性[52]。对此,研究者从多个视角进行了阐述。首先,从经济资助和学习时间投入角度看,女性博士生担任助研的机会较少,因此更可能通过兼职工作等方式获取经济回报,从而减少了学习时间投入。[53]其次,从导师指导视角看,女性获得导师指导和个性化关注与反馈的机会较少[54];与男性导师之间的不良师生关系也会阻碍其完成学业。再次,从女性的群体特征看,理工科的女性博士生通常被认为缺乏能力和竞争力,因此可能较少受到导师重视[55];她们更容易在家庭方面作出妥协,且受生育的影响更大;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影响了其社会化程度[56]。
年龄对博士生流失的影响,有的研究发现二者不存在显著关系[57],有的研究表明年龄较大的博士生流失率较高[58],有的则发现年长者流失的可能性较小[59],另有部分纵向研究指出,年龄对博士生不同阶段的流失率影响不同[60]。认为年长学生流失率较高的原因,可能是其大部分拥有家庭和全职工作,学习时间投入相对较少。[61]反之,年长学生流失率较低,可能是因为其心理成熟度和挫折容忍度较高。
公民身份对博士生流失的影响,学界普遍认为外国留学生的流失率低于本国学生。[62]究其缘由,可能是与许多同龄人相比,国际学生的学术准备较为充足,更加积极主动、勤奋且自我效能感较强[63];具有较高水平的求学动机[64];对失败的恐惧有效预防了国际学生流失,尤其对亚洲学生而言,强烈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使其更加害怕“失败”[65]。
种族对博士生流失的影响,有学者认为两者无关[66],有的发现非亚裔少数民族博士生的流失率高于白人学生[67],也有研究指出部分少数族裔博士生流失率低于白人学生[68]。对此,他们主要从社会化理论视角出发,认为不同族裔学生的社会化程度不同,因而流失率存在差异。
婚姻状况与博士生流失的关系也存在争议。有的研究认为两者并无关联[69],有的发现未婚学生更有可能完成学业[70],也有研究表明已婚学生流失率低于未婚学生[71]。对其作用机理,学者们主要从未婚和已婚学生的学习时间投入和动机等方面展开。
综上,对于人口统计学特征与博士生流失之间关系的研究虽然十分丰富,但除公民身份外,性别、年龄、种族、婚姻状况究竟对博士生流失有无影响,研究者们并没有给出一致答案。这可能是由于研究者对博士生流失概念的理解各异,因而在具体测算方式和统计口径上的分歧所致。如一些研究对流失的定义是离开所注册大学,其中可能包括主动退学、被动退学、转学等情况,另有研究考虑到教育流动性这一事实,将转学后在其他学校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予以剔除,也有研究仅将主动退学的博士生视为流失。
(2)学习时间、学习形式的影响
有关学习时间与流失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全日制和有子女的女性博士生身上。加德纳(Susan K.Gardner)等人发现,非全日制博士生的全职工作和家庭责任,使其学习时间投入不足,进而影响了学业进展及流失。[72]此外,学习时间不足是博士生的主要压力因素,当学生试图平衡有限的家庭和学校可用时间时,可能产生内疚、担忧、焦虑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