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与演绎是逻辑思维的两种方式,从具体到一般是归纳,从一般到具体是演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归纳与演绎的思维训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提升学生认知、辨析和理解历史的能力。
一、基于多元史观的归纳与演绎
高中历史教学中经常运用到的史观主要有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生态史观、社会史观等。准确地把握各史观的内涵并将其作为统领历史分析的思维工具,可以很好地提升思维的高度、拓展思维的广度。比如,2018年高考全国Ⅱ卷第42题: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据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该题主要要求学生围绕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现代化”展开论述,学生可以立足于现代化过程中要实事求是,或现代化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在曲折中发展等角度来进行思考。当然,在解答此题之前,学生首先要能够把握和理解现代化史观的内涵,之后再联系相关的知识展开论述。现代化史观认为,现代化主要体现为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市场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以及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等。比如,本题如果学生选择“中国的现代化应符合国情”为主题,那么可以从中国近现代史上选取现代化过程中符合国情和不符合国情的相关史实加以辩证论述(当然也可以选择侧重于某一方面加以充分论述)。在史实的选取上可以有诸如:在政治的现代化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本主义民主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井冈山道路是一道符合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等。在经济的现代化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状况,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符合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等。
又比如,2018年高考全国Ⅱ卷第41题,该题较好地考查了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和生态史观等多元史观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5分)
本题主要考查是的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和发展,其既体现为全球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体现为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学生如果能够综合多元史观进行因果思考,本题应当可以较好地得到解答。参考答案(括号内史观为笔者标注):(2)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全球史观);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生态史观);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唯物史观)。(3)意义: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文明史观、全球史观);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二、基于历史概念的归纳与演绎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于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最本质的认知,包括对各种历史问题发生原因的解释,对同一类历史问题本质特征的概括等。历史概念可分为史实概念和史论概念。史实概念按照历史事物本身的类型可以分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献、历史典章制度、历史物品、遗迹等。史论概念也可以按照所涉及的学科性质,分为政治学概念(如革命、国家、民族、国际关系等)、经济学概念(如贸易、关税、生产力等)、文化概念(艺术、文学创作、艺术流派等)、哲学概念(内因与外因、必然性等)等。高中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准确地界定历史概念,有利于提高学生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