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思维能力欠缺是考生的普遍情况,今年之所以出现似乎试题难度不大,都能有话可说,但得分率仍然很低的情况,主要原因是综合思维能力不够。高考地理命题又特别重视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综合思维能力是四大核心素养之源,往往一道题中会联系多个知识点进行综合考查,这就要求我们考生拥有信息提取和整合能力、图像判读能力、知识调用和迁移能力等。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信息提取要尽量全面,组织表达要整合概括;注意打开桎梏,突破惯性思维和固有观念,决不能以所谓的固化模式去记忆、大包围式答题。地理学习有两条重要线索,一是时间,二是空间,把时空结合起来去探讨地理事物的形成、变化、发展。
在复习过程中,要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征。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色,在高考试题中,区域地理都占有较大的比重,非选择题基本以区域为载体考查地理知识和能力,但高考往往以微观区域切入,考查普遍性区域中的特殊性问题,所以,我们要学会从宏观区域到微观区域的分析方法,学会比较法学习区域,学会深挖,学会细究,学会沉淀。
地理实践是地理学研究获取资料的基本方法。强化地理实践力考查是新高考的另一大特色,高考题中实践力考查的题目越来越多,比如:今年的选择题第9-11题,综合题第37题湿地的形成等。 在复习基础知识和强化主干时,引导学生关注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现实元素”,如现实中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热点等,高三没有野外实践的可能,但可以多阅读和观看《中国国家地理》、《大国崛起》等杂志或视频,拓展知识面,并对相关问题多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和探究,提升复习的实用性。
3. 规范语言表达、减少丢分
在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学生按照书本使用科学规范的地理名词、地理学科术语,体现地理性;其次要规范条理,按照一定的顺序作答,体现地理思维的逻辑性,地理试题中往往有一些知识点是必答点,而有一些则是可答可不答的,我们要先答主要点,再答次要点。这点在高考改卷中是阅卷老师比较看重的;再次要因题答题、不能胡乱凑数、不能随便抄一些文字上去。教学中,教师也必须培养学生迅速准确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责任编辑 李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