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改的不仅仅是课堂的教学形态,更需要改革的是教师的理念,尤其是对知识的理解、对学习理论的认识、对学生的态度、对自身职业的尊重等等;其次才是改显性的形式和内容以及学校的评价、社会的评价。我们的目标是以课程特色彰显学校特色,依靠特色来显示学校优势。我们追求这样的真实的课堂——“对话式指导教学”、学生主体作用的落实、核心素养的落实。
一、寻出路:以课程特色彰显学校特色
自2016年学校跻身市重点发展的普通高中行列以来,学校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的专业性,教育任务与内容的变化性与复杂性,教育改革的长期性与艰巨性,让我们这样一所原来只承担高中普及任务的年轻的学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遇到了诸多的困惑。
长期以来低要求的教育教学任务,让教师停留在较低水平的教学中徘徊,专业素养和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及创新的能力明显缺乏,教育教学理念陈旧。同时,普通高中教育长期以来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导致学校缺乏办学特色,是在老路上与其它学校拼升学率,还是另辟蹊径,追求自己的特色办学,谋求弯道超车,这是必须思考的问题。在老套路中拼,学校的师资、生源等方面短板明显,但在如此环境中重新出发,追求自己的办学特色又谈何容易呢?经过学校班子、中层干部、教师骨干展开层层讨论、研究后确定另寻出路:以课程特色彰显学校特色;突出课堂活动载体,以对话式指导教学,引领学生的自主学习。我们清醒认识到:要回归常识,回归常态,回归正轨;教育改革的核心在课程,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课堂,课堂改革的核心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于是,学校开始了一场谋生存、求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的革命。
二、促转变:没有教师理念的转变,就没有课堂转型
1. 自上而下,全面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改革,不能是贸然的冒险。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全局性的谋划,更需要有理论的引领。学校主职亲自挂帅,亲自抓教师、行政领导的理论学习,亲自向教师推荐理论学习书目,亲自进行理论培训。《如何成为高效能教师》、佐滕学的《教育方法学》、《四D卓越团队》、《被压迫者教育学》、钟启泉的《课堂研究》、《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等成为学校行政、年级主任、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的必读书目,并要求每人写出阅读笔记。《人民教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人手一册的必读杂志,人民教育、守望新教育两个公众号强调每个教师必须关注。学校主职把教师集会当成业务培训的重要渠道,让教师意识到不仅要学习教学理论,还要时刻准备应对领导的抽查、问答。
2. 骨干引领,打造课堂教学新模式,“讲堂”变“学堂”。
经过一年多的理论准备和培训,2016年秋,学校提出了以“让”为核心关键字的课堂教学基本观点。即教师“让”出讲坛空间,“让”出课堂的时间,全面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终极目标是通过实行“对话式指导”教学。通过设计丰富的活动载体,把“课堂”变成真正的“学堂”,把教师从原来的以“灌输式”为主变成学生学习的“导师”,让学生依托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学案,通过先学后教,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主动分享学习成果等形式,再通过课堂训练反馈,教师(或学生)点评,教师精讲,从而帮助学生建构学科知识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发动者、引导者、陪伴者、促进者,学生的角色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者转变成主动学习者。
3. 力促教师角色的回归,助力课堂教学改革。
教师面对角色转变的挑战,由于长期缺乏学习、培训,在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心理状态,其根源在于教师的本领恐慌,或者说“习得性无助”。在传统的角色上,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凭一些学生不易获取的知识树立了教师在学生中无所不能的高大形象。但在互联网时代,这些客观知识已经实现了无代价传播,教师不再具有独占知识的优势地位。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脚手架”,为不同的学生及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搭建不同的攀登阶梯。这就要求教师也要作为一个学习者,在发动、引导、陪伴、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共同成长。为了协助教师转变观念,克服本领恐慌,学校大力推动教师阅读,让教师都对“学习金字塔理论”、协同学习、目标教学理论、掌握学习理论、替代性或生成性教学策略、“对话式指导”教学等理论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指导性的培训和学校教学评价标准的调整,广大教师逐渐转变了教育、教学理念,认同了学校的改革的要求。在“和而不同”的学校文化的激励下,课堂教学转型艰难地启动了。
三、找载体:依靠《实施方案》推进课改
1. 理论引领,确保不偏离方向。
为了进一步推动教师的课堂教学转型,学校编印了由校长编写的《教师的知识类型》、《核心素养与课堂转型》、《中国教育现代化及其历程》、《如何以课程特色彰显学校特色》、《如何建构有品位的学校文化》等学习资料,制定了《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以方案作为改革的指南,以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