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成立课改领导小组,为改革保驾护航。
学校成立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课改小组主要成员均由学校教学部门的领导和高学历、高素质的年轻教师担任。通过备课小组内互学互评共同总结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再由备课小组成员按照基本模式对各年级的课堂教学实行巡察,通过听课、评课,年轻教师的汇报课、骨干教师的观察课、小组成员的教研课等形式,展开模块式教学、同课异构,建构新的课堂教学形态。以“教师教学评价表”、“领导小组成员评价表”、“学生课堂评价表”等形式和手段,将学生及听、评课教师的评价以大数据的形式反馈给授课教师,再通过领导小组与授课教师的讨论交流,突出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作为评价的基准,以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的学习载体、学习活动以及效果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标准,使广大教师懂得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操作模式及达成目标的主要路径。
3. 突出课堂教学的引领作用,彰显教师在课堂上的“导”的功能。
突出课堂教学的“活动”和“载体”的引领作用,彰显教师在课堂上的“导”的功能,回归常识,回归常态,回归正轨。导学案中的问题只是教师对客观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建议,但是学习过程的生成性却让课堂充满了不可预知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产生的问题与疑问需要教师时刻的关注与引导,导学案中的“导”只是前置的“导”,教师更加重要的作用是在课堂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与“指导”。学生课堂上怎么样学与学得怎么样,关键在于教师怎么“导”、“导”向哪里及“导”得怎么样。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为了完成学习任务,他们互相沟通、合作、争论、妥协,学生从学会做题到学会做事,从解题到解决问题,便成为学生每一天课堂的常态,回归了正轨。学习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是沟通、协作、交流,是在已有的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学生在课堂上便不仅仅是旁观者,更是参与者,这也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双重性问题:一是学科教学内容的习得过程;二是学生集体或团队的形成过程。这无形中便解决了核心素养的落地的问题。
四、回正轨:回归的课堂使师生有充分的获得感
1. 教师主导教学,生成课堂。
在新的课堂模式下,教师变成了学习活动中的“导演”,课堂中生成性的体验让教师获得前所未有的感悟。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准备和教师的尝试、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的带领、推动,在学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调整的大背景下,教师逐渐转变了教学观念,从原来课堂的主人变成了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组织者、陪伴者;一大批新教师、年轻教师由于没有过往的模式的羁绊,并且自身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况且由于年轻,思维活跃,迅速适应了新的课堂模式,完成了课堂上的华丽转身。在学生积极的思维碰撞之下,教师被学生逼着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在教与学双方的活动中自身的专业技能也有长足的进步。
2. 学生自主学习,热情高涨。
学生逐渐适应了角色转变,把学习真正当成了自己的事,课前在导学案的引领下自主学习,课堂上协同学习、主动展示、分享学习心得和学习成果,开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教学回归教育常识,回归常态,回归正轨。高二级英语课堂教学在黄李炎老师的带领下,教师在课堂组织学习活动,以“项目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充分进入语言学习的流程中,在听、说、读、写的活动载体中展示学生对语言的习得水平,在交流、沟通中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不同语言思维的表达转换中习得知识、掌握语言能力。高二级数学课堂教学在陈耀琼老师的带领下,充分发挥了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点拨、引领作用,在数学建模的训练中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在模块化的学习中引领学生纵横的联系、拓展,学生在课堂上质疑、分享,在师生对话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对话指导中师生共同建构了知识。高二级化学课堂教学在庞颖老师带领下,充分利用学生提前学习的习得体验,敢于放手让学生充当“小先生”,让“小先生”展示自己对新知识的习得体验,从习得者的角度提醒同学注意思维误区。整个课堂教师只起到评、点、引的作用(评学生的展示分享中的偏颇、得失,对学生习得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拓展、点拨,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的迁移和纵横的联系),真正在课堂上退居幕后,让学生充当课堂上的主人。学生在新的课堂模式下学有目标、学有载体、学有活动、学有检测、学有成效,也逐渐适应了课堂转型,并在考试中感受到新模式带来的成就感。高二理科1 班陈婉容说:课改后最明显的是课堂上老师经常让同学们讲评题目,有利于同学们发散思维。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很好地培养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感觉到新模式对老师的要求高了很多,老师讲评的时候,同学们不会过多的提出问题,但当同学讲评时,其他同学就会提出很多五花八门的问题,要求教师能够随时关注学生的问题并作出恰当的点拨。高二理科2班蔡嘉宥认为课改前大家都是被动的听老师讲,课堂上基本是不用思考的,听着听着,注意力就容易转移了。课改后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了很多,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也特别高了。高二理科8班陈宇浩同学说同学们都喜欢这种上课模式,但要求我们课前课后花更多时间去自主学习。
五、在路上:信心与困扰
“在路口”是道路的选择时期,“在路上”则是道路选定后的实践与发展阶段。改革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一些“老”教师由于长期的对旧式灌输式课堂教学的迷恋,采取一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迟迟未能进入课改的队列,这有待行政的强力推动和教学效果、学生反响的倒逼。虽然遇到一些障碍,但是对学校未来的憧憬和追求让我们坚定改革的决心,教师、学生的转变让我们收获信心,事实终将证明课改是我们这样的学校实现后发先至的必由之路。
课改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也不能寄希望于一蹴而就,课改永远在路上。
责任编辑 魏家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