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命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变”还是比较明显的。其变化体现在:
1. 从分值上看变化
2016年诗歌总分11分,2017年依然是保持11分,2018年把原来总分11分的诗歌题变成了9分,将多出的2分分别给了文学类的主观问答题1分和默写题1分。
2. 从命题方式上看变化
2016年是两道主观问答题,2017年把14题的主观问答题变成了一道5分的双选题,2018年的命题形式是把2017年的双选题改为一道3分单选题,并保持一道6分主观问答题。
3. 从整体变化看变化
2018年的全国卷在诗歌题的设置上减少了选择题得分,减少了题目中出现过多的信息,减少给考生蒙对或在主观题直接抄客观题而得分的可能性。这就要求备考时候要认真落实诗歌的学习,把握好诗歌的基本方法,从整体上理解诗歌才是关键。
二、近三年诗歌题的情感取向变化
除了在形式上的变化,近三年所选的诗歌在思想感情上也有明显变化。我们以15题作为示范,理解命题思路的情感取向变化。
从15题的设题来看,主要考察的是人物性格、诗歌情感和诗歌主旨,个别兼顾考察手法技巧。2016年全国Ⅰ卷《金陵望汉江》呈现的是李白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的失落。2016年全国Ⅱ卷《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表现的是对曹霸高超技艺的赞美这种积极的情感。2016年全国Ⅲ卷选取了虽有平定江南战功,可数年未得升迁的曹翰在内廷设宴时向太宗送呈的诗歌《内宴奉诏作》。诗中表达了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的情感。
2017年全国卷诗歌呈现的积极情感更为明显。I卷《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表达的是身负国家选拔人才重任的欧阳修,在面对参加礼部会试的考生,面对有望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考生时,流露出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II卷苏轼的《送子由使契丹》,表达了兄弟之间的深厚情志,虽为送别,但不会因为离别而流泪的豁达情感。III卷里面稍有消极的情感,却也是在肯定了自己文学成就而自得的基础上,流露出的一丝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2018年三套全国卷均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情感。虽有I卷李贺在《野歌》中感叹不遇于时,但整体情感还是积极的,最后表达的是诗人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李贺的诗可以给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学生以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深刻的人生启迪,陆游的诗旨在传达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爱国主义精神,王建的《精卫词》可以引起对“愚公移山”故事中“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联想。
三、备考策略
根据上述的分析,在高三的备考中要注意备考的方向和策略。作为传统的考试内容,诗歌的鉴赏是高考重点考查的方向。这不仅在于让考生理解诗歌的艺术效果,更是命题者希望考生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因此,备考时应该对高考的试题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找出发展的趋势。
1. 细致阅读诗歌的题目
细读题目是快速把握诗歌要点的重要方法。题目有的标明文章的内容,有的直接揭示主题,有的暗指文章的主旨。如2017年全国I卷《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从题目可知“礼部”是官署名,为六部之一,掌礼乐、祭祀、封建、宴乐及学校贡举的政令。“贡院”是科举时代考试的场所。根据宋初的考试制度,大致承袭唐代,由州府举荐考生,入京应试,由礼部主持其事。“阅”可知此诗为欧阳修以一考官的身份写出他的见闻与感受。
2. 仔细研读提供的注释
高考试卷上没有一字多余。注释一般是解释原文中的写作背景、典故出处等较难懂的地方,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理解作者思想的重要环节。2017年高考全国Ⅱ卷《送子由使契丹》注释有: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根据这一注释,可以选出选择项“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由典故中李揆因担心被扣留,不承认自己是“第一人李揆”,可见诗人此时运用典故的目的应与李揆有相同之处。苏轼告诫子由,出使契丹,须要小心谨慎,切勿追求盛名,以免横生祸患。
3. 站在诗歌本身读懂文本
应该站在作者的角度上对诗歌进行鉴赏,把握诗歌的主旨。部分考生习惯用惯性思维代替诗人在诗歌中的表达,常常以自己的经历取代诗歌的理解,忽视诗歌实际的表达。
下面以2018年广州二模诗歌为例进行分析。
龙阳县歌①
刘禹锡
县门白日无尘土,百姓县前挽鱼罟。主人引客登大堤,小儿纵观黄犬怒。
鹧鸪惊鸣绕篱落②,橘柚垂芳照窗户。沙平草绿见吏稀,寂历斜阳照县鼓。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在朗州任职期间,微服巡察龙阳县后所作。②篱落:篱笆。
15.“鹧鸪惊鸣绕篱落,橘柚垂芳照窗户”两句颇有特色,请简要赏析。(6分)
不少考生看到了诗歌的“鹧鸪”字,就想起参考书上鹧鸪的意象有“旅途艰险”的联想和“离愁别绪”的含义,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