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了这么多,一言以蔽之:“镣铐”就是“根据要求作文”,而“舞”就是“你有什么联想和思考”。
显然,“戴着镣铐跳舞”限定了两个规定动作:一是“戴镣铐”,二是“跳舞”。
光会“跳舞”,即便舞姿多么曼妙,舞态多么醉人,也会因“镣铐”的缺失而只是徒增评卷者的“一声叹息”而已,这一声叹息换不来你的分数;反过来,光会“戴镣铐”,你不越雷池,本分做人,你规规矩矩,踏踏实实,顶多也赢得一个“老实人”的忠厚评价,而这一声老实,不过是平庸的另一种委婉说辞。
高考是一场大规模的选拔性考试,在这种大背景下,面对高考作文,评卷者近乎苛刻地希望看到:考生戴着铿锵作响的沉重镣铐,放不开手脚,迈不大步子,却还要能优雅地上下翻飞,扭腰耸臀,如果间或还能有一些极具刺激性的杂技动作则更是过瘾。
确实,作为国家人才的选拔性考试,如果没有“镣铐”,何以降得住万千活泼乱跳的18岁后生呢?而如果不鼓励“跳舞”,莘莘学子中又何以分得清孰高孰低孰优孰次呢?
也就是说,无论是为了甄别人才,还是为了体现公平,“戴着镣铐跳舞”都是高考作文的必然选择,深刻理解好这一点,是考生写好高考作文的前提和基础;在此基础上,作为考生,你真正要努力的,就是戴镣铐要比别人戴得端正稳靠,而跳舞也要比别人跳得曼妙多姿。
很多考生之所以折戟作文,铩羽而归,原因就在于要么看不见镣铐,或者看见了又戴不上镣铐,又或者戴上了又戴不稳镣铐;要么不会跳舞,或者跳了但跳得极其僵硬别扭,又或者跳得天花乱坠却是令人作呕的庸俗艳舞。
因此,若要写好高考作文,核心是要操练好两套技术:一是戴镣铐的技术,二是跳舞的技术。
二、高考作文如何戴稳镣铐?
高考作文不是自由写作,“戴镣铐”是考生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在评卷者看来,考生不仅要“戴镣铐”,而且还要“戴稳镣铐”,“稳”非常重要,否则就有“脱离作文题”的嫌疑甚至危险。
“戴稳镣铐”的前提是知道有哪些“镣铐”。近几年的语文高考卷显示,作文题里有你容易看见的镣铐,也有你不容易看见的;有你看得见的镣铐,也有你看不见的。对于考生来说,能不能弄清楚哪些“镣铐”,显得至关重要。
根据笔者的研究,我们可以将作文题的“镣铐”分为两大类。
(一)任务性镣铐。任务镣铐就是指作文材料里所提出的显性或隐性的要求,包括话题镣铐、对象镣铐、目的镣铐、身份镣铐等。“话题镣铐”就是写作的内容规定,即文章讨论的话题或方向;“对象镣铐”就是写作的对象规定,即写给什么人看的问题;“目的镣铐”就是写作的目的规定,即写作所希望达到的实际效果;“身份镣铐”就是作者的角色规定,即考生以什么身份来写。这些任务性镣铐,有些是命题者直接告诉考生的,有些是需要考生综合作文材料来领会的。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任务镣铐,考生都必须在动笔之前,有明确的认知。
针对2018年全国Ⅰ卷作文题,我们可以将任务性镣铐分解如下:
话题镣铐:新世纪与新时代事件材料触发的联想和思考。
对象镣铐:2035年的18岁青年。
目的镣铐:让新一代青年阅读我们同行、成长、追梦、圆梦的故事与感悟。
身份镣铐:2000年出生的18岁青年。
其中对象镣铐和身份镣铐是比较明显的,而话题镣铐和目的镣铐则需要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作简要分析和梳理。
(二)常规性镣铐。常规镣铐就是作文要求里所提出的通用性具体要求,包括文体镣铐、字数镣铐、标题镣铐、原创镣铐等。这些要求往往会以清晰的表述,出现在作文题的“要求”部分。因为是常规性镣铐,考生一般都比较容易看到,但也容易导致考生忽视。
知道有哪些镣铐之后,最关键的是如何在作文中有效落实这些镣铐。在这里,考生最大的失误,往往是自以为戴上了这些镣铐,可是评卷者却很难看见考生的镣铐,一旦“自以为”与“很难看见”出现冲突或错位,则表明考生的镣铐并没有“戴稳”。
所谓“有效落实”,其实就是要让评卷者比较容易看见或感受到。为此,考生应如何戴稳镣铐呢?
首先,有效落实“话题镣铐”,要注意材料关键词或关键事件的突显。2018年全国Ⅰ卷作文题的材料关键词是“时代”,关键事件则有很多,比如龙年出生、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太空授课、互联网等等。作文出现这些关键词和关键事件,要有一定的密度,意在让评卷者很清晰地感受到:你的作文是围绕“新世纪与新时代事件材料触发的联想和思考”来展开的,话题没有偏离。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道解读容易但成文不容易的作文题目,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题目过于贴近政治,过于显豁主题,因此,很多人的写作主旨一定容易“大”,容易“空”,容易“政治化”,容易“喊口号”,容易“贴标签”,由于以上这些“容易”,所以容易破坏文章的思想力度和艺术美感。
其次,有效落实“对象镣铐”,必须以某种方式,明确指出“2035年的18岁青年”这一特定的读者对象。有考生选择书信体,开头的称呼就非常有效地戴稳了这一镣铐;如果不用书信体,则在行文中要有明确交代,比如在笔者的下水作文《青春舞动时代——致2035年的青年朋友》(以下简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