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有效落实“目的镣铐”,这就与文章的主旨突显密切相关。2018年全国Ⅰ卷作文题要求写一篇文章给新一代人阅读,表现上是他们读你写的文章,核心问题是他们要读到什么?换言之,你的这篇文章不是一则日记,不是一篇随笔,而是目的性和导向性都很强的一篇“劝人”文章,也就是说,你要追问一个问题:你想告诉他们什么?文章不仅仅是希望他们了解我们的时代故事,更重要的是,这是上下两代人的心灵对话与精神传承,写作的目的当然是希望新一代人从我们的时代故事中获得启发,因此,这一目的的达成最好通过清晰的文章主旨来实现。同样,在《青》一文中,笔者反复通过“我知道了”的独立段提示,意在将文章的这一主旨“每个人的青春,原来都可以舞动自己的时代”,有效地传递给读者。
最后,有效落实“身份镣铐”,书信体同样也有优势,即在落款时标明诸如“2000年世纪宝宝”之类的身份提示,也可以在行文中直接交代自己的身份,《青》文一开头就写道“今天,18岁的我”,就非常清晰落实了自己的写作身份,即2000年出生的18岁青年。
当然,以上各种任务性镣铐的“戴稳”措施,只是一种写作启发,其目的在于告诉考生,戴稳镣铐不一定能增分,但一定可以让你的作文不会因此而失分。
至于常规性镣铐,只要考生按具体要求落实好就行,并力求让评卷者看见这些镣铐的存在,这里不多赘言。
三、高考作文如何跳出优美的舞蹈?
“戴稳镣铐”只是写好高考作文的基本前提,写出优秀的高考作文,最根本的突破路径还在于考生能“跳好舞”,高考作文最后的比拼,也会聚焦到“跳舞”这个层面上。
那么如何跳出优美的舞蹈呢?分数是评卷者打出来的,因此,这个问题,其实还是应该通过评卷者的视域来回答。根据笔者的调查和研究,“优秀”就是符合评卷者审美眼光的一种结果表现。换言之,舞蹈优美还是不优美,应该由评卷老师说了算,而不是考生自己。很多考生容易沉湎于自设的“优秀作文”框架里去,或者一味屈从于老师所指引的“优秀作文”标准,而恰恰忘记了评卷者这一特殊群体,这是很大的写作误区。
评卷者在极为有限的阅读时间里,通过电脑屏幕来观看你的作文“舞蹈”,这本身就是一种很特殊的“欣赏行为”,整个行为过程虽然伴有一定的理性分析过程,但感觉判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而且即便是理性分析,也是以感觉结果为基础和前提的。上文所谈的“戴稳镣铐”,之所以追求“戴稳”的效果,目的就在于让评卷者能有效感受到“镣铐”的存在。同样,舞蹈之美,也要以评卷者是否有效感觉到为根本。
那么,评卷者容易感受的“舞蹈美”,主要包括哪些呢?元素有很多,在笔者看来,考生最需要把握好以下三条。
(一)舞出结构之美。高考作文是在评卷者浏览的跳读过程中来体现其“舞蹈”动作的,在跳读中,评卷者较为容易感受到的一种“舞姿”就是文章的结构,这就像我们在台下观看台上的个人独舞一样,很多细节我们是难以捕捉到的,但是舞者的身体姿势,却以整体综合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因此,考生一定要重视高考作文的结构呈现,而不只是作文的结构。比如《青》文,粗读过去,以下三个独立段落,很容易跃入读者的眼中:
①那一刻,我知道了,一个人的青春,原来可以离老百姓那么近,那么亲。
②那一天,我知道了,一个人的青春,可以为祖国的蓝天画上美丽的彩虹。
③那一年,我知道,任何人的青春词典里,无论遭遇多少磨难,其实都收不进“失败”这个词语。
这三个独立成段的自然段,其实就是文章主体的结构标志。每一段的段首以相同的“那一”开头,继而辅之以相同的“我知道”“人的青春”等近似元素,并且刻意回避整齐工整、字数相同的排比样式,这就非常明显地将文章清晰而灵动的结构,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从阅读心理来说,清晰有序的文章结构,恰恰是读者的阅读期待,满足了这种阅读期待,就是符合人的审美心理。不仅如此,《青》文的开头很快就提出“每个人的青春,原来都可以舞动自己的时代”这一中心句,结尾再次以相似度极高的“每个人的青春,都可以舞动自己的时代”来点明中心,这就使得文章的结构不但清晰,而且完整。“完整”也常常是读者的文章阅读期待。这样一来,《青》文就借助这样的一些技术手段,舞出了清晰、灵动而完整的结构之美。
(二)舞出选材之美。同样,在跳读过程中,评卷者容易留下印象的,还有文中的组块材料,其核心或者是一个人名,或者是一个事件,又或者是一个特别的文字符号。这些组块材料所形成的印象,往往就成了文章的选材印象。高考作文对“丰富”提出了四条标准,即: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和意境深远。这些“丰富、充实、丰满”的感受,也来源于材料印象。材料分作文题中的内部材料和作文题外的外部材料。要写出优秀的高考作文,你还必须舞出文章的选材之美。
在这一点上,《青》文也颇为讲究。首先,作文题目已经提供了众多的内部材料,即从2000年乃至2035年的一些标志性事件。根据作文要求,考生面临的第一道难题就是筛选材料。虽然有“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这样的提示,但并不意味着要把所有材料放入作文中,反过来看,放入所有材料,不仅显得行文呆板,而且容易造成材料堆积的“审丑”效果。《青》文以三个时间视角构成结构,即2008年、2013年和2017年,围绕这三个时间视角,选择了以下三个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