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考帷幕缓缓落下,高考作文试题自然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2018年高考语文8套试卷,共有9道作文试题(北京卷为二选一),其中全国I卷、全国II卷、全国III卷3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其余6道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命制。9道作文试题以材料作文为主(北京卷为“材料+命题”形式),选取厚重感与鲜活性兼具的材料、新颖而灵动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时代主题,彰显核心价值观。作文命题既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又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完美地体现了“文道统一”,为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2018年全国I卷高考作文试题是一则复合型材料作文,体现了高考作文命题的延续性、稳定性和创新性。试题由多个中国元素组成。从内容上看,题目列举了“汶川地震”、“北京奥运”、“村村通”、“精准扶贫”、“小康社会”等中国元素,时代感强,社会意义丰富,关注现实国情与政策发展,继续保持了对国家命运与个人责任担当、未来的期望与中国梦圆等宏大话题的高度关注。从形式上看,试题延续了近年来流行的任务驱动作文命题形式,是对2017年全国卷作文命题思路的果断承继,指令明确,思辨性强,越发向国际先进的“交际语境写作”靠拢。
通过横向与纵向比较,2018年高考全国I卷作文试题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紧扣为文之本,彰显家国情怀
2017年高考全国I卷作文试题是:从来华留学生较为关注的“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等“中国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让考生在写作中“了解祖国”“热爱祖国”,让老外在倾听介绍中“懂得中国”“爱上中国”,精准落实高考的育人功能。与2017年相比,2018年全国I卷作文试题注重选取国家重大事件为题材,引导考生在作文中关注“国事、家事、天下事”,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关心国家大事,彰显家国情怀,强化责任意识。在育人功能上,与2017年高考作文一脉相承。试题以新世纪2000年以来编年大事记的方式,围绕“世纪宝宝”出生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时间段,精选了7个特殊年份,萃取了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天宫一号”太空授课、公路“村村通”、推动“精准扶贫”、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等中国元素,涵盖了在新世纪中国迅猛发展的新时代地震灾害、体育盛会、航天航空与教育、农村建设、网络普及与用户规模等重要事件。汶川大地震,是国家和人民的灾难,更承载着“多难兴邦”“众志成城”的民族记忆;北京奥运会,传递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价值取向和坚强呐喊;天宫一号,让我们在仰望星空、志在星空的同时,学习和感受科技和创新的力量;村村通、精准扶贫,让人们目睹党和国家对民生的切实关注;互联网的普及,则构成了这个时代我们国家重要的发展指数和特征。这些重大事件,既集中展示了中国新世纪的标志性事件和新时代的重大规划,又精准对接这一代考生成长史的重要时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历史感,引导考生在作文时充分体会国家的进步、民族的振兴,深切感受大国风采、民族精神和时代品格,不断增强国家荣誉感和历史责任感,更加充分地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强盛、民族振兴和时代发展之间的深刻关联,从而激发考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在写作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教育,体现“文以载道”的写作原则。这一命题原则是为文之本,全国卷多年来保持不变,2018年也不例外。
二、聚焦思维品质,突出思辨色彩
通览2018年高考全国卷作文试题不难发现,高考试题越来越重视对考生思维品质的考查,加大对考生逻辑思辨能力的考量,引导考生用辩证的、睿智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养成健康、科学的思维习惯。2018年全国I卷作文试题所列举的诸多元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北京奥运会”、“‘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代表了共和国近二十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未来的宏伟蓝图,令人骄傲和自豪;而“汶川大地震”则是国家和人民遭遇的重大灾难,其中饱含着悲痛,更承载着“多难兴邦”“众志成城”的民族记忆。试题将诸多对立的元素组合在一起,意在引导考生辩证看待成功与灾难,在自己与中国新时代一起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