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贴近现实生活,倡导真情作文
纵观近年来高考作文试题可以发现,作文试题的命制,大都贴近考生现实生活,力求使考生感到熟悉、友好、亲切,面对试题感到有话可说,犹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进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2018年高考作文试题大多从考生熟悉的生活中精选素材,非常接地气,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真正体现了“生活大语文”的特点,我手写我心,极大地避免了宿构、抄袭、无病呻吟等弊端,有利于公平竞争。全国I卷作文所列举的众多元素,大多都是“世纪宝宝”亲身经历的,他们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有深切的体会,有真切的感受,容易流露真情,以情动人,成就佳作。试题瞄准2018年考生的年龄、生理和生活特点,选取与考生情感体验密切相关的中国元素,让考生生发联想或作出思考,揭示他们与国家、与时代的深刻关联,鼓舞他们增强荣誉感和责任感。由于试题“生活味”很浓,考生可能就是试题材料的见证者、经历者、受益者,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写作激情,写出内容各异、情感真挚的佳作,有效引导“有情人”写“有情文”,对端正文风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四、形式稳中有变,激发想象思维
细心品读不难发现,与往年相比,2018年全国I卷作文试题的命题形式明显呈现出“稳中有变”的特点。“稳”,即延续了近年来流行的任务驱动的作文命题方式。试题结构由“材料陈述”与“提示要求”两部分组成,结构稳定。“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的提示语,包含较多的任务指令:“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暗示行文时必须做到文中有“我”,有“我”的经历,“我”的感悟,“我”的思想。这里的“联想”可以是对往事的追忆,也可以是对未来的遐想,要求想象丰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虚实结合,纵横驰骋,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考生以广阔的展示才华的思维空间,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这是全国卷一贯的命题模式。“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的任务提示,则是一大变化。首先,构思要新颖,文章可以穿越时光隧道,从现实起步,走向未知的时空,又要表达真实的情感,可以真正称之为“时光之书”,带有科幻性质,这是一大亮点,一大创新。其次,要求将文章“装进‘时光瓶’”让“2035年18岁的一代人阅读”的要求,既暗示了写作的最佳文体是书信,又限定了阅读对象是与现今的“我”的同龄人,这就在文体格式、语言表达诸方面暗藏很多的隐形要求,其目的是激发考生的想象思维,让优秀考生脱颖而出,便于为国家选拔思维敏捷、智慧超群的卓越人才。这一试题既考文字文体,又考思维想象,还考品德情操,可谓一箭三雕。全国I卷作文试题这一变化颇具匠心,对今后的作文教学及命题具有权威性引领作用。
全国I卷作文试题“稳中有变”的特点,在全国Ⅱ卷、Ⅲ卷中也有明显体现。全国卷三道作文试题,除I卷保留任务驱动型作文外,其余两道都凸显出“三自”特点,即“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命题形式快速向新材料作文回归。
毋庸置疑,在宏观上了解全国卷作文试题的命题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高考命题的脉搏,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事半功倍,少走弯路。同时也要注意,要真正写出切合题意、文质兼美的好文章,还要在微观上审准题,立好意,不偏不倚,命中十环。
下面简要谈谈2018年全国I卷作文试题在审题立意及写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全国I卷作文题目,在主题上呼应了近年来一直强调的“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学生核心素养”等要求,彰显了主流价值取向和时代主旋律,紧扣时代脉搏,不回避时事热点,符合近年来全国卷命题趋向,审题与写作难度并不大。所以,只要平时进行正规训练,解读这道试题应该胸有成竹。具体写作时,要从四个方面思考:
第一,提炼材料核心。
试题材料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列举了2000年以来国家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也是“世纪宝宝”——正在考场上参加高考的高三学子亲身经历或即将经历的重大事件。包括“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天宫一号’授课”、“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网民规模达7.72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等。很明显,材料核心是:“我们”与新时代共成长,与伟大祖国共命运,即材料中提示的“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这是“我们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我们”经历了祖国在新世纪的伟大变化与发展进步,享受着发展的成果,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也要自觉肩负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贡献自己的才智,与祖国一路同行,一起成长,将个人梦想与祖国梦想联系起来,一起追梦、圆梦。这是立意之本。
第二,明确任务指令。
任务一:“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其中关键词是“你”“联想”与“思考”。这里的“你”,是指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