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二:“选好角度”。这就意味着本题可写的角度有很多,考生要斟酌权衡,选择最契合材料意旨又最有把握写好的角度,进行深刻阐述。①从宏观的角度,展现新世纪以来的18年间,我国在灾后重建(汶川大地震)、体育(北京奥运会)、科技(天宫一号)、美丽乡村建设(公路“村村通”)、共同富裕(“精准扶贫”)、互联网建设(网民规模和普及率)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讴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不畏艰难,勤劳勇敢,不忘初心,开拓创新,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写作时要肯定国家的发展进步,展现我们的大国风采,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切身感受到的自豪感、责任感、使命感,同时展望祖国和个人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②从微观的角度,通过个人的见闻感受来呈现新世纪以来国家的巨大变化,将个人成长的小细节、小事件与国家发展的大跨越、大事件联系起来,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写作更个性,更生动,更有画面感。③以点带面,重点透视某一重大事件。在“我们”经历的众多事件中,肯定有一个我们印象最深、感触最多的,可以重点阐述,再结合其他事件,全面、深入地呈现自己的理解与思考。比如“汶川大地震”,可以歌颂全国人民面对巨大灾难,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不畏艰辛,重建家园的伟大精神,由此展望在未来的国家建设中,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如“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可以写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巨大进步,写航天科普活动在激发我们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立志投身航天事业的重要作用,鼓励引导2035年的18岁青年积极投身科研事业;再如选择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可以写新时代中国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乡村越来越便利,农民越来越富裕,集中呈现农村的美好现实和发展前景。
第三,锁定写作对象。
试题中的“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的要求明确地告诉我们,是如今长大成人的18岁的“我们”给2035年的18岁青年写的一篇文章,而且是放在“时光瓶”中,等待18年后再阅读的。所以写作时要注意以下问题:①“我”是谁?——是亲身经历了新世纪以来我国在科技、体育、农村建设等方面巨大进步的见证者,长大成人即将迈入高等学府的时代新青年,意气风发,胸怀壮志,有家国担当和历史使命感。②写给谁?——18年后的同龄人。和我们一样有理想,有抱负,甚至经历了民族振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各方面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人民安居乐业,中华民族实现了伟大复兴。他们可能站得更高,视野更开阔,理想更远大。③什么形式?——时光瓶。④写作内容?——新世纪以来18年,我国的迅猛发展、辉煌成就与远景宏图以及自己的感受与思考。
第四,巧妙立意谋篇。
2018年全国I卷作文试题虽然没有像常规多材料作文试题那样,明确地标出材料一、材料二等,但是以不同年份的形式将中国各元素呈现出来,是一种变相的多材料作文题。分开来看,每个材料都是独立的。考生要把每个独立的材料联系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3年的“天宫一号”“村村通”“精准扶贫”,2017年7.72亿规模的网民以及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等,都是共和国取得的显著成就;而2008年汶川大地震,则是共和国遭遇的前所未有的天灾。针对这七则材料,可以选择有逻辑关联的两三个元素综合立意,也可以选取一点单独立意。无论选择怎样的角度,都应该与“世纪宝宝”联系起来,上升到追梦、责任、担当的高度。要围绕共和国的 “成就与困难”“机遇与挑战” “享受与担当”立意:可以跟2035年18岁的青年谈谈共和国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成就,说说遭遇的无数困难与面临的挑战,讲讲对2035年美好的期待和幻想,也可以侃侃为了实现中国梦,自己的人生选择、担当和责任,付出的努力和汗水。
根据题目指令,本次作文可以写成书信形式,向“下一代人”告知你和新中国一起追梦、圆梦的历程;可以写成散文的形式,抒发你对国家的赞美、对中国梦和美好生活的憧憬或对下一代寄予的希望;可以写成议论文的形式,或阐述国家强大的原因、意义、条件,或论证如何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或探寻如何应对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际遇和挑战等。
责任编辑 廖宇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