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与2017年全国Ⅰ卷比较有两大直观的明显变化:一是卷面长度增加,全卷增加了1000字的阅读量,达到了9000字;二是主客观题分值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主观题分值增加了4分,客观题分值下降。这种变化显示,高考语文试卷正朝着部编语文新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所强调“专治不读书的病”和“让15%的考生无法完卷”的方向前行。试卷强力聚焦语文核心素养,指向语文能力的考查。高考语文复习企图依靠类型化试题训练或者模式化答题思路获得高分的时代即将结束。
一直以来,语文试题似乎已经进入了“模式—改革—再模式—再改革—新模式”的怪圈。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开始了走出这种模式化思路的尝试,把着眼点放在检测考生真正的语文素养、考查文字理解和文本整体把握的能力上。这个方向正逐渐明朗。这里,我们试从主客观试题类型的角度对试卷作一些具体分析,希望能揭示该语文试卷主要考查了哪些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它是怎样考查的。以此为2019年高考语文有效性复习提供参考建议。
一、 客观性试题
语文客观性试题的最直观变化是取消了“五选二”的多项选择题,全部改换成“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这种调整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为了减少客观性试题分值而提高主观题的分值,更体现语言考查的特点,突出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和语言思维的逻辑过程。客观题选项的设置,主要考查考生关于概念内涵的理解、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文本表述特征的认知、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等等。
我们先看今年论述文阅读第1小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 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该题要求考生选出“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我们逐一分析选项发现,四个选项分别考查了对文本中有关概念的语言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观点的提炼与概括、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等。
A选项“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来源于文本第一自然段(限于篇幅,涉及的具体文本从略,下同)。该文段的表述视角是介绍诸子之学兴起的历史背景以及它在狭义和广义上的意义界定。而A选项表述角度是介绍广义上的“诸子之学”的“历史”范畴及其与当代思想的关系。表述视角的差异,需要考生有关于表述视角的转换意识,也要有对文本信息的检索、筛选和整合能力。A选项内容涉及到关于“诸子之学”的三个判断,即“始于先秦”、“贯穿于”“中国思想史”和“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这三个判断都可以从第一段的表述中找到有关信息予以确认。在此确认的过程中,它分别考查了考生对语言信息的搜索(“兴起于先秦”)、表述的同义转换(“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和相关观点(“这一过程至今没有终结”)的语境意义的理解等能力。
B选项则是考查对文本表述内容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考生对该选项中“整理”、“发掘……思想内涵”的概括表达与所对应的文本第二段中内容(“训诂、校勘、文献编撰”以及“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能否有正确的理解。
C选项的考查思想兼具A选项考查的同义转换与B选项考查的抽象概括两个方面。C选项的“接续诸子”与文本第三段中的“延续诸子”同义,选项中“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的判断源于对文本中“延续诸子思想创造的传统”和“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以及“新子学……表现为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的理解和概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