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客观性试题形式考查考生的语言信息筛选、同义转换、抽象概括、语境理解等能力也体现在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上。我们试看第7小题: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量子通信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利用量子调控技术,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可以有效解决经典密码被破译的问题。
B. 潘建伟研究团队在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太空量子实验,并计划发射“墨子号”后的第二颗卫星,他对未来五年会取得更多成果充满信心。
C. 中国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成为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设施的国家,有些日本科学家有了危机感,认为亚洲的中心正逐渐向中国转移。
D. 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比如使用人造卫星开展科学实验,需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都还在犹豫不决,因而尚未涉足这些领域。
该题A选项对量子通信的特点和作用作了解说,其文本依据在材料一的第二自然段后半部分。该选项的难点在理解“可以有效解决经典密码被破译的问题”的意义。但只要能够整合理解材料一中的“在原理上存在着被破译的可能性”和“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的语言信息,这个选项是比较容易确认下来的。可见,该选项考查的仍然是对文本信息进行整合和同义转换的理解能力。
B选项表达的内容与材料二中的表述基本一致,只要完成简单的信息搜索与比较,基本就可以确认下来。
C选项有两个判断,一个是“中国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成为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设施的国家”,这在材料三的第二自然段中有同样的表述,容易找到并确认下来;第二个判断是“有些日本科学家有了危机感”,理解这一判断是该选项的难点所在。不少考生认为,第二个判断对应的文本内容是“日本的J-PARC加速器设施中心主任齐藤直人说:“虽然日本在技术和经验上领先,但中国发展得实在太快,亚洲的中心正在从日本向中国转移”,不能从这里看出日本科学家的“危机感”。其实,这道题考查的是考生对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感态度”的把握。句子中“实在太快”四字和“正在从日本向中国转移”的感叹所表现的遗憾与无奈就隐含着日本科学家的“危机感”。
D选项是关于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两个判断,一是“需要耗费巨额资金”,二是欧洲和日本都“尚未涉足”及其原因(“需要耗费巨额资金”)。与此相关的文本是“使用人造卫星的实验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还在犹豫不决。日本的研究人员认为,“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正在踏入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领先世界”。”这里考查的也是语言信息的“整合”与理解。文本表述的是“人造卫星实验”“欧洲和日本还在犹豫不决”,选项表达的是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欧洲和日本“尚未涉足”,二者概念意义不一致,即D项的表述与文本意义不合。D项属于符合题干要求的“不正确”的一项。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不论是论述文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客观性试题考查的能力点可以说是相同和相近的。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我们提高高考语文复习效率非常重要。它启发我们,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能力是考查的基础着眼点,或者说,不论是什么文体,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能力是语文的核心能力,有了这样的语言能力,不论是实用类还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我们都能轻松应对。
事实正是如此。我们还可以看到,审美鉴赏、文化理解、思维发展等方面的试题都会集中在能力考查、聚焦素养检测上。
我们看论述文文本阅读第2小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 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 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 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这道题看似最体现“文体”特色的考查,究其实,除了A选项体现了“论述文”特色之外,其他三个选项都是从“赏识”的角度考查“审美鉴赏”和“思维发展”能力的。先看A选项,它的两个判断都不准确。文本的第二、三段的确有关于“新子学”和“诸子之学”的“比较”分析,但作者的着眼点不在于“论证”二者的“差异”,而在于指出它们的“联系”。该选项是符合题干要求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选项。B、C、D三项主要考查的是关于文章的论证思路、结构关系、内容层次的理解,这些是属于“审美鉴赏”和“思维发展”范畴的考查。(同样地,我们容易看到,文学类文本阅读第4小题是典型的关于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