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18年语文全国Ⅰ卷第1、2小题是延续了2017年全国Ⅰ卷第1、2小题考查概念理解、文本分析的思路,那么,今年第3小题(试题略)则改变了去年全国Ⅰ卷第3小题关于文本内容延伸的逻辑意义推断的考查思路,仍然回到文本内容的分析上进行考查。也许是基于文本内容特色命题而避免题型模式化的原因,我们目前还不是十分确定命题人改变该题考查思路的初衷,但这一改变的结果是降低了试题难度,这是值得我们留意的一个观察点。
二、 主观性试题
从试题调整的趋势看,试卷强化主观题考查的意图是明显的。这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加了主观题分值4分,二是突出语言考查的实践性。在主观题增加的分值中,其中2分是从将古代诗歌阅读客观题第14题“五选二”的5分变为“四选三”的3分调整而来,分别为文学类阅读的第5题和默写题第16题增加1分;另外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第8小题客观题由5分调整为3分,将第9小题主观题分值由4分增加为6分。如前所述,减少客观性试题的分数将其调整到主观性试题上,是用分值向我们“彰显”主观性试题的“重要性”,也意味着主观性试题难度的增加。下面我们简要分析部分典型主观性试题的内容。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5小题: 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回答该题需要有对文本相关语言信息的理解、筛选、分类、概括与整合能力,还要有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的逻辑层次意识。考生要能抓住试题的关键词准确理解其意义。如该题的关键词是“拔俗的文人气质”、“职业军人的冷峻”和“分析”。作答时,考生先要找到文本中体现“文人气质”和“军人的冷峻”的语言信息,包括人物的形象特征、情趣爱好、言行心理、情感意志态度等等,其次要将其分类归纳、概括作答。该题从理解信息、形象分析、情感把握等多种能力点出发,考查的是考生的语言理解、审美鉴赏、思维发展等语文核心素养。回答该题时,不少考生仅仅将在文章中找到的有关语言信息抄录下来写在答卷上,不能针对试题要求将其分类整理,不能扣住试题中“分析”这一要求完成任务,不能理解“分析”的“分”和“析”是发散与聚合思维的综合运用。这些正是语文思维发展等核心素养不足的表现。不少考生完全忽略了文本中关于人物在森林里“烤野味”、“唱着”歌、病房里插着丁香花等内容,以致造成对人物重要特征的遗漏。也许,有的考生认为,这些“描述”不是一个“职业军人”和“女英雄”应有的内涵形象,也与“文人气质”无关。其实,这些描述正是人物内涵的丰富性所在,而对这些描述的理解程度正是考生审美鉴赏水平的“缩影”。
再看文学类文本阅读第6小题: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该题是更具体的关于表达方式的考查。一般地,表达方式是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种。我们注意到,这道题不是考查分析某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的意义 ,而是指出了“叙述”的表达方式中更具体的某一种特定的“叙述方式”。一般地叙述方式有两种分类,即按时间分类(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和按人称分类 (第一、二、三人称)。但该题考查的却不是上述一般的叙述方式,而是考查了按叙述题材性质分类组接的特别的叙述方式。这样,就打破了考生考前复习过程中掌握的所谓关于一般“表达方式”试题的答题模式。这种“打破”的意义在于引导高三师生破除模式思维、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真正的文本理解和阅读能力。当然,这道题难度也就增大了。
与该题同样增加难度而有更大增分幅度的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第9小题。乍一看该题与2017年的语文全国Ⅰ卷实用类阅读第9小题的提问形式一致,都是要求考生“比较”非连续性文本材料的“不同”点,难度似乎相同。但具体地分析后发现,2017年的第9小题要比较的是中美两国电视台“直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这只需要从文本材料中“搜索信息”即可完成比较而得到答案,今年的第9小题要求比较“《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这就不仅仅是文本信息异同的比较,而是考查了考生对文本信息层次关系的理解、材料意义不同旨趣的认知、字里行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把握等多种语文能力,该题的背后是命题人对考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注。
2018年全国Ⅰ卷的主客观试题变化比较明显的还有“语言文字运用”试题。该题的前三道小题不再是“各自为战”的“独立体”,而是置其于同一个文字语境中考查病句辨识、逻辑连贯、同义词运用等能力。这样的考查更体现“文本阅读”的意义,更加切合“语言运用”的实际,更能检测考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素养。
综上所述,2018年普通高考语文全国Ⅰ卷的主客观试题在引导中学语文教学聚焦发展考生语文素养方面做出了较大努力,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做了基础铺垫工作。在语文备考时,重视阅读积累,把握阅读规律,提高语言素养才是根本之道。
为此,我们对2019年高考语文备考提出以下建议。
三、 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建议
(一) 强化阅读练习的针对性
有的高三师生可能认为,大家进入高三已经没有时间“阅读”了。我们不很认同这一观点。我们的看法是,阅读是高三语文复习的第一“要义”,因为,高考试卷的全部内容就是“阅读”和“写作”,没有广泛而深入的阅读,没有积累一定的阅读感悟和阅读能力,高考语文就会走向“盲人瞎马”的境地。只是,高三复习阅读应该有不同于高一和高二的特殊性,更应该讲求阅读的效率。所以,我们这里提出了“阅读练习的针对性”的建议。这里的“针对性”主要是指两个

